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容器人”对认识网络危害的启示。

【答案】(1)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口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2)“容器人“的存在说明网络可能会使网民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产生媒介依存症,现代社会诸多宅男、宅女的存在就是当代容器人现象的衍生体。这就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网民正确上网; 另一方面,注意净化网络信息。

2. 媒介控制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答案】媒介控制的主要形态包括: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①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力一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②政治控制的内容包括:

a. 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b. 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 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 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①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力一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由于这些控制也是在一定社会制度

和传播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因素。

②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 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 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3. “把关人”理论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把关人”义称“守门人”,此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一文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1)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①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②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③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④媒介工作者的个人因素。

(3)“把关”过程的实质

①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4)“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把关人”理论在新闻实践中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社会新闻的报道方面,一直显示出其一贯的指导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门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不管是代表国家声音的主流媒体,还是具有强烈趋向性的社团出版物,“把关人”在思想、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取向,都会对信息的流动产生“过滤”作用。

对受众而言,“把关人”理论将受众的目光引向了大众传播媒介内部,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发出的信息并小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经过选择、加工,并重新组织化后的产物。这可以使人们理性对待新闻报道,客观看待周围世界。

4. 洛威里和德弗勒提出大众传播研究的14座里程碑,请你说出其中的三个。

【答案】从实用主义目的出发的美国的经验学派,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传播效果问题。在这个领域,经验学派的成果积累可以说是很丰富的。美国学者洛威里和德弗勒曾经归纳了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其中有:

(1)1940年的“伊里调查”。这项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小仅如此,该调查还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50年代至60年代施拉姆等人关于电视对儿童生活影响的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对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揭示了电视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影响和效果。

(3)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国国会拨款实施的关于电视与社会行为的大型研究,该研究的结果以《军医署长报告》发表。整个报告共分6卷,包括《电视内容及其控制》、《电视与社会学习》、《电视与青少年的侵害行为》、《口常生活中的电视》、《电视的效果》、《电视与成长》。这是关于电视的社会化功能及其正负效果的一次较全面的研究。

二、论述题

5. 试对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进行述评。

【答案】(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①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②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③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②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