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4.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两个必然”

【答案】“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①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7. 简析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石出。

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