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2. 质量度
【答案】(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同一种质,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事物的质并非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规定的。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隔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3.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乘J 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二、案例分析题
4. 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己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 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答案】(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 材料1.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推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过去那种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思路是错误的,有害的。但有人说,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看来必须在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搞清楚。”
材料2.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社会特
殊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社会进步的标准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并正确解答材料1中的问题。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体现了这个统一?
【答案】(1)社会进步的标准主要有:
①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标准。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标准。
③经济、文化、政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三个尺度。
(2)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的进步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产生力就一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②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评价社会进步时,不能忽视生产关系。
③社会进步是全面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密不可分的。
(3)材料1中的问题是没有搞清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根本,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方向,是追求。
①在当代中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才能顺利发展。
②我们追求经济发展,但坚决不搞片面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等的协调。
③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决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功劳。因此,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1)社会形态是关十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①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②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