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传播法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新闻传播公正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答案】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既要有倾向性,又要烙守公正的原则,必须从理论上搞清两者的关系。

(1)传播的倾向性必须建立在公正传播的基础上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是媒介与传播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掌握于不同社会集团的传播权,常赋予媒介一定的倾向性。以机关报身份存在的某些报刊,其立场与观点则更为鲜明与坚定。但所有这些立场、观点与倾向,都必须牢牢地构筑在可靠的公正性之上。否则,一个失信于民、为社会所不认同的媒介或媒介工作者,其倾向性无人会接受。

(2)公正传播是倾向性发挥效应的前提

公正性是倾向性借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倾向性得以发挥社会效应的前提。一个企图说服受众,企图以自己的倾向性影响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工作者,必须尊重媒介的公正性,以公正性为倾向性的前提。

(3)不公正的倾向性终将被否定

不公正的倾向性,是乏力与缺乏权威的。有的新闻报道,倾向性十分鲜明,但这种倾向性所持的事实和对事实的诊释不公正,或者对不同意见者不能给予公平争辩的机会,这种倾向性,不能争取到认同者与支持者。

总之,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与公正性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应在坚持公正性的前提下,表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

2. 辨析:新闻讲究客观性就不能讲究倾向性。

【答案】这种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式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报道者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两者并不冲突。

(2)新闻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新闻倾向性产生于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新闻机构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报道。十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

爱憎等不同的倾向。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各个阶级、集团、党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党派,必然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法,影响、控制新闻机构,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制作、传播新闻,通过新闻报道替某个阶级说话,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还表现为思想性、战斗性、趣味性等。凡是通过事实的报道,体现某种思想,宣扬某种观点,批判某种现象,去影响受众的思想、行动,都属于新闻的倾向性。

(3)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各的首要条件。

3.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本一致的意见,也就是经历一种有效的意见整合,形成舆论内核。这是一个在公众成员间充分对话、共同探讨基础上协调一致的社会互动过程。

(4)公开表达。一致性的意见或态度形成,还必须经过一定渠道,借助公开的传播媒介向社会表达,才能成为最终的公众舆论并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公开的意见表达就没有舆论,它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4. 简述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答案】(1)中国的新闻媒体除少数由各民主党派所办的报纸外,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因此,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2)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的宗旨、格局、宏观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其基本特点是:

①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新闻媒介要努力宣传党、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满足群众的需要; 同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媒介。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党报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国家法律法令以及传播信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公开承认的私营的新闻媒介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③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 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5. 简述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答案】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

(1)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①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即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制度。

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须审批,只有广播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时申请延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需要申请许可证。

②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某些内容,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对广告的刊发同样有明确的规定。

③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媒体市场的垄断,保持公平竟争,保持观点多兀。

(2)管理手段

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商业化运行的体制,一般是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调控为辅。

②以欧日为代表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一般是法律手段和行政调控并重。很多政策直接影响到节目制作层面。

③以中国为代表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近些年虽然不断强调要依法管理媒体,但目前依然显示行政调控为主,法律为辅。

6.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联合国国际新闻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都基本上包含上述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如下:

(1)职业理念

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提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理念:“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任何有违反大众福利的私利,不论持何种理由,均与这种职业行为不相符合。”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职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