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基础(含金融学、国际金融)之国际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效保护率

【答案】有效保护率是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増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有效保护不但注意关税对成品价格影响,也注意投入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増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増值比,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有效保护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2. 货币效率收益)

【答案】货币效率收益是指一国由于加入固定汇率区,从而避免了由汇率浮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国际结算成本等损失,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加入国一方与固定汇率区成员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这种收益就越高;同时,该国与固定汇率区成员之间在生产要素方面的自由流动性越大,其获得的货币效率收益也越高。该国对固定汇率区成员进行投资(跨国资本流动)时,可以増加其投资回报的可预测性;该国居民到固定汇率区成员处工作(跨国劳动力流动)时,所获工资收入也更加稳定。

3. 垄断竞争

【答案】垄断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下的市场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1)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存在许多企业。

(2)这些企业的产品属于差别产品,即它们虽然是同一类产品,但在产品的商标、包装、设计、质量、性能、声誉、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差别。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不同特色,因此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3)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比是否具有很大的差别。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产品差别越小,替代性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每个企业既是垄断者,又是竞争者。

(4)不存在企业进出市场的障碍。

4. 证券化

【答案】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

具有流动性的行为。

广义的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它包括以下四类:①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③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④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

5. 要素密集

【答案】要素密集度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设有两种产品X 和y , 其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投入比例分别为和如果有就称y 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 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假定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即x 产品在一国为劳动密集型,在另一国也仍为劳动密集型。

6. 国际资本市场

【答案】国际资本市场是指资金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国际中长期资本的形成,促进中长期资本在供需之间的流动,将各国的实际储备转化为国际性的投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性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是资本的主要供给者,同时又是主要的经营者和中介机构。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为银行中长期贷款、各种中长期的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等。其中,银团贷款和国际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在交易中所占比重最大。国际资本市场分为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两类。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是各种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场所。在这个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主要是国际性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资金需求者主要是各国政府和工商企业。贷款期限较长,一般为5〜10年。贷款利率浮动,贷款期限内每三个月或半年调整一次。贷款协议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担保。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建项目。国际证券市场是股票和债券发行、流通的国际性交易场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储蓄银行及各种基金组织等,资金的需求者一般是各国政府、公司等。国际债券的特点是数量大,期限长(如欧洲美元债券5〜8年),一般半年或一年支付利息。

7. 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收支中,各个组成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官方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等)借贷相等的情况。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有借必有

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法编制的,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然而就其各个组成项目来看,则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对这些组成项目来说,如果贷方大于借方,称为“顺差”,表示项目出现盈余;如果借方大于贷方,称为“逆差”,表示项目出现亏损;如果借方等于贷方,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此外,在经常项目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不能相互抵消的情况下,一般需动用官方外汇储备来进行平衡。

8.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是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2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会议,并于1992年2月签署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称《欧洲联盟条约》。

《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成为欧盟。《马约》的主要内容是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确定了时间表和步骤。《马约》规定: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要求各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一一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开始,最晚于1999年1月1日开始,逐步建立一种“真正”的单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

为了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马约》规定了经济趋同条款,主要内容是:①各国财政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3%以下;②各国政府债务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60%; ③各国消费价格上涨率不得超出三个最低国的平均上涨率1.5个百分点; ④各国长期利率不得超出三个物价最平稳的成员国的平均利率2个百分点;⑤各国货币在过去两年内处于欧洲外汇汇率机制的正常变动范围内。此外,《马约》还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努力目标,为建立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分析题

9. 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借款方主体是国有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有些是通过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以使经济实现私有化。如果这些国家很早就实现了私有化,它们能借到的钱是更多还是更少?

【答案】如果出借人认为国家将保障国有企业的偿付,则私人企业将比国有企业获得较少的贷款。此外,私人企业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借贷约束,因为他们的经营损失不可能利用公共收益来弥补。私人企业将不得限制其借贷,从而将所借得的资金用于高回报的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