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912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票赋学说? 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绝对成本学说

①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绝对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②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享赋学说

①批评比较成本学说

a. 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b. 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c. 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变,违背事实;

d. 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e. 比较成本学说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

②赫克歇尔一一俄林定理: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票赋的差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享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 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要素享赋理论的逻辑推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有差异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而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

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而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③要素享赋学说的政策含义

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察赋条件)和专业化生产。

2. 农业家庭经营为什么会出现兼业化?

【答案】农户兼业化的原因有:

(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①农业的季节性、周期性

当不利于生物生长的季节来临时,一般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停止了。

②农业生产过程的不一致

即使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因劳动投入过程与农作物生产过程交错进行,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工具使用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

③单纯经营农业的农户带来的不利影响

a. 农业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在使用上的忙闲不均,出现了农闲季节劳动力季节性剩余和生产工具的季节性闲置;

b. 只有农产品收获后才有一次性收入,平时只有投入没有收入;

c. 农业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单一经营农业风险很大。

农户为了充分地利用剩余的劳动力和闲置的生产工具,加速资金周转,取得均衡收入,提高抗灾能力,必然寻求农业兼业化的发展道路。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得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人们的收入越增加,恩格尔系数就越下降,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相对减少;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却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必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利益降低,务工经商的收入一般要高于农业收入。

(3)保有土地是‘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危机到来时,农户兼业的劳动力就可以回到土地上去经营农业。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随着城市的扩展,非农产业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增加,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土地就成为价值不断扩大的财产,这样就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惜售心理,不愿放弃。

(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①在非农产业就业,实行做五休二制;

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各种投入物质的丰富;

③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务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使得退休者、体弱的人和劳力不足的农户也可以经营农业;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分散,农村环境优美、安静、空气新鲜,是居住的理想场所。

3. 常规现代农业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

【答案】(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却不断下降。化石能源的集约使用对农业的增产最有效,而其持久性最成问题。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却激化了。表现在:

①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一;

②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缩短草牧食物链,并以大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而输出,因而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农业是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却使各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的表现有:

①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②水资源减少;

③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

④生物资源锐减。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