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78现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句

【答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称作分句,复句中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用关联词语和语序来表达。根据分句的意义关系是否平等,复句又分作两大类: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联合复句又称等立复句、等立句、衡分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偏正复句又称偏正句、主从复句,是指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复句。

2. 字音

【答案】字音是把一个字的音(音节)分成前后两段,即分析成声和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贯通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称作声调。

3. 谓词性词组

【答案】谓词性词组是指语法功能和谓词相同的词组。词组的功能是由它相当于哪类词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称为谓词性词组,通常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谓词性词组可以细分为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比如动宾词组“请他”,偏正词组“不来”,连谓词组“来帮助他”。

4.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二、简答题

5. 被字句特点。

【答案】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句子。它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带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的和中性的。被字句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其特点主要有: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例如:“自行车叫我弟弟骑<走>了。”

;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就不能说“一本书被他撕破了”

如果“一本书”前加上“这、那”成为有定的,就可以说了。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例如“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

6. 举例说明普通话音位/a/的主要音位变体及其出现的条件。

【答案】/a/主要有四个音位变体:

[a]出现在韵尾[-i]或[-n]之前; 如爱和含(1) 中的a 就是这一音位变体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2)[A]出现在无韵尾的音节; 如音节他ta 中的a 就是出现在无韵尾的音节中,为音位变体[A]。

(3)[a]出现在韵尾[-u]或[-ŋ]之前; 音节唐tang 和套tao 中的a 就是这一音位变体[a]。

(4)出现在韵头[i-]或[-n]之间。如音节天tian 中的a 。

7. 有些方言区的人对韵母en , eng , in , ing 的发音有困难,常常区别不清,下列词语读音相混:分.化一一风化,地震一一地政,禁止一一静止,不信一一不幸。试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分辨? .......

【答案】方言区的人对韵母en.eng , in.ing 分辨不清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都念成前鼻音尾韵母en 、in ,另一种是都念成后鼻音尾韵母eng , ing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问题都出在对鼻音n , ng 的发音要领掌握不好,掌握不住。

因此,学习时应从区别n , ng 的发音入手加以改正。n 是舌尖鼻音,发音时要把舌尖抵住上齿酿; ng 是舌根鼻音,发音时要把舌根抵住软腭。理解和掌握这些发音要领,认真比照复习,就容易将上述两类词语区分开来了。属于前一种情况的,着重练习ng 的发音; 属于后一种情况的,着重练习n 的发音。

8. “吃、分析、相信、爱、调查、听”都是动词,试从语法功能上对其进一步分类。

【答案】从语法功能上对动词进行以下分类:

(1)一般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及物动词

吃、听是一般的表示动作的及物动词。作谓语,能带宾语。后面可以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这些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重叠后变成“吃吃饭”、“听听歌”。

(2)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相信、爱。表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例如能说“很相信”“非常喜欢”。 (3)属于兼类的动词

调查。这类小是单纯的动词,同时还属于名词,既是谓词性的,同时还是名词性的,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比如:“调查报告”“写份调查”。

(4)及物动词

分析。“分析”后面可以带宾语,比如“分析数据”,它也可以像“吃”、“听”一样重叠表示短暂,可是重叠后很少在后面接宾语,我们一般只说“把这个问题分析分析”。

9. 普通话连读变调有哪些规律?

【答案】普通话的连续变调是指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以下情况中的变调规律如下: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例如:

214+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

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十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

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十21+35十214。

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一. 不”的变调

“一. 不”的变调也是普通话中较为常见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

“一”念阴平(55), “不”念去声(51)。

例如:

不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