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结构主义以来,去主体化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阿尔都塞是这种说法的代表者。阿尔都塞之后,福柯继续思考沿着阿尔都塞的去主体化道路思考,但同时又解决了阿尔都塞遗留下来的问题,把打破主体的主题阐释为主体化的另一个命题。朗西埃沿着福柯的思路继续前进,在他看来解放的过程就是实现主体化的过程,而主体化的过程朗西埃又用另外一个词——“政治”来表达。朗西埃把现代艺术的感觉的分配当做实现主体化的手段,而艺术以其赋予人们平等的享有感觉的分配而实践了“政治”。因而艺术本身实际上就在实践“政治”,朗西埃以这样的论说方式不仅是在为艺术寻找出路,也是在为后现代“政治”找寻可行的解决办法。
朗西埃把艺术当做他思想的实验场地。在对小说的分析中,朗西埃说小说承担起了将碎片化的生活重新诗化的重任,在小说的世界里,各种人物都可以成为话题的主角,不分高低贵贱,他们可以抗拒作者对他们位置的划分,从而实现自我感觉的分配。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图像,而不是被人们安排的一个完满的故事。电影的摄像机以其绝对的主动性直接记录着世界的面貌,因此电影的发明很大程度上可以让真实的图像展示在人们面前,把世界的本质面貌展现出来。电影的本质拒绝导演或者剧作家对图像的安排,希望能够以最单纯最自然的方式讲述故事。艺术以其审美的自由打破了传统的固有观念,拒绝被安排,因而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不同于每天的普通的生活经验,从而让人们对现有的生活产生质疑,激发新的感知,实现感觉的自我分配。
艺术审美的自由,给予人们宽广的想象和感知空间,激发人们不同的感知,让新的感觉呈现出来,让不可见者可见,不可说者可说,而一旦那些原本不可见的图像突然表现出来,他们便实现了感觉的分配,成为被计算的群体,实现了自我位置的主体化。既然朗西埃认为“政治”是关于一场冲突,是不同感知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见者与可见这之间的冲突,那么显然艺术在这个层面上与政治相遇,才有了“美学的政治”或者“政治的美学”。
朗西埃通过对艺术的分析最终是想要说明,艺术的审美特性在挑战者艺术自身的边界,为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参照。但至于怎么做,朗西埃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规则,这就像他在文中论述那样,不要试图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相信平等的智力会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我感知的能力,也必然实现感知自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