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件、发展状况和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研究评价很有必要。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寻求适合其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足迹家族方法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成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三种方法相结合,分析甘肃省及不同地级市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能力、GHG排放特征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运用基于足迹家族方法以生态压力指数、GHG排放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甘肃省及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区的划分,并找出其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不同类型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
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1)1990~2013年甘肃省生态压力指数年均下降0.75%,生态压力除1991、1992、2005年3个年份较低(Ⅰc)之外,其余年份均很低(Ⅰb)。从空间上看,兰州市的生态压力最高(Ⅲc);白银和嘉峪关市为中等(Ⅱb),临夏州为中下(Ⅱa);天水、金昌和平凉市较低(Ⅰc),武威、定西、酒泉和陇南市很低(Ⅰb),庆阳、张掖和甘南州极低(Ⅰa)。
(2)甘肃省GHG排放指数由1990年的0.16增加到2013年的0.40,增加了147.93%,年均增长4.03%。GHG排放等级水平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990~2006年为较低(Ⅰc);2007、2008年分别为中下(Ⅱa)、较低(Ⅰc);2009~2012年为中下(Ⅱa);2013年为中等(Ⅱb)水平。从空间上看,兰州、嘉峪关、金昌市GHG排放水平极高(Ⅲc);白银和张掖市中等(Ⅱb) ;临夏州最小表现为碳汇(Ⅰa),陇南市为很低(Ⅰb),其余地区均为较低(Ⅰc)。
(3)甘肃省水资源压力指数由1990年的0.90下降到2013年的0.72,下降了19.66%,年均下降0.95%。水资源压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990~1992年为极高(Ⅲc);1993~1997年为很高(Ⅲb);1998~2010年期间除了2003年为较高(Ⅲa)、2009年为很高(Ⅲb)之外,其余年份均为极高(Ⅲc);2011~2013年为较高(Ⅲa)。从空间上看,甘南、临夏州和陇南市水资源压力极低(Ⅰa),张掖和酒泉市较低(Ⅰc);金昌市为中上(Ⅱc);其余地区极高(Ⅲc)。
(4)生态文明指数年均下降0.04%。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除1993、2003年为中上 (Ⅱa),2005、2006年为中下(Ⅱc)水平之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中等(Ⅱb)水平。从空间上看,兰州和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极低(Ⅲc),金昌和白银市较低(Ⅲa);张掖市较高(Ⅰc),陇南市很高(Ⅰb),临夏和甘南州极高(Ⅰa)。
(5)甘肃省可划分为河西、陇东陇中黄土高原、甘南临夏高寒和陇南山区4个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区。河西地区包括嘉峪关、金昌、武威、张掖和酒泉市;陇东陇中地区包括兰州、白银、天水、定西、庆阳和平凉市;甘南临夏高寒区包括甘南和临夏州;陇南山区为陇南市。
(6)河西地区推行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服务产业模式;陇东陇中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循环工业经济基地建设模式;甘南临夏地区实行水源涵养型生态屏障、特色农业产业、庭院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陇南山区推行立体循环型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基地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