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社会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3.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4.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

,或称“文化堕距”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5. 阶层性贫困

【答案】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6.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7.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8.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

,即用不符合社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2)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0.简要阐述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主要见解。

【答案】1938年,“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路易斯·沃思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著名论文。沃思认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质,即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这些特征的每一方面都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其他一系列特点:

(1)就人口数量而言

①大量的人日会在城市的文化和职业上产生异质性;

②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城市生活中正规控制结构的需要;

③千差万别的众多人口成为专业化急剧扩大的基础;

④城市是以次属关系而不是以首属关系为特征的;

⑤大量人口造成了分散与混乱的可能性。

(2)人日稠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它促使城市居民丧失了对他人“比较有人情意味的方面的感受能力”。

②异质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的结合,会使城市人产生比较强烈的“容忍差异”的意识。与此相伴随,人们尽管在身体方面相距很近,但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往往很大。被迫在身体方面接近的城市人彼此之间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③密度过高会引起反社会行为增加。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摩擦与冲突往往不可避免。

(3)人口异质性的后果

①在城市环境中,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将打破顽固不化的等级界限,阶级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化。而当门第这类稳定因素在个人奋斗的巨大成就面前黯然失色时,城市中势必出现高度的社会流动。

②社会流动可能会伴以人们身体的移动。

③千差万别的人口的集中,必然导致进一步的非个性化。

11.个体化有哪邺重要机制? 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此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答案】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机制。把握这些基本的机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过程的规律性。

(1)个体化主要有以下重要机制:

①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②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③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④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2)个体化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口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个体越发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传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很难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这些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