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11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9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5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复试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32
一、辨析题
1. 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案】(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2)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
②七八岁以后为礼仪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重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
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3)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所以题目中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2. 1964~1973年,苏联教育改革不再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在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和消除1958年以来过分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强调了提高劳动人民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专家培养质量当作头等任务,要求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3)1966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这个文件指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迫切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更好地培养他们面向公益劳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①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②1~10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把教材按学年作较合理的分布,要从第四学年开始系统地讲授科学基础知识;
③要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
④l~4年级周学时的最高限额为24学时,5~10年级为30学时:
⑤从七年级起开设选修课,目的是加深数理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3. 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要求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主要内容有: (2)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③强调“天才教育”
并升入该类机构;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该法案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由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3)综上所述,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是要求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而1983年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要求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认为这些课程构成了现代课程的核心。
二、简答题
4.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
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2)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十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
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己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5.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
,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