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论基础与实现条件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 理论基础

  摘要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目标从“单维”到 “多维” 是理论的突破,更是实践的跨越,给教育者带来巨大挑战,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必须使其从理念上迅速转变提升,增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回顾和比较分析新旧课程(教学)目标,阐释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界与实践者们对新课改实施感受不一,新课改进入积极反思与努力探索阶段。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作理性分析与判断,消除种种困惑与阻碍,坚定新课改实施者的决心,增强信心。新课程改革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从分析其“三维目标”及相关理论的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入手,寻找其理性价值。
本文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学和教育学四大方面。
1.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观和认识论角度对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讨发现:新课程改革从现代哲学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特别是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寻找理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开发思想,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课程观等对新课改理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明显的。
2.课程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课程,课程必须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和依据。实践活动是心理源泉,人的心理结构是课程结构的基础:心理结构的知、情、意三部分同“三维目标”相契合。发展心理学的相关论点给“三维目标”以有力支持,人脑情感生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情感与认识活动及高级精神活动的关系、给“三维目标”中的情意向度的终级目标以最有力的支持。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生观、学习观、课程观、课程方案以及融合教育思想给新课改理论以最广泛、最深入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被明确地认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多元智力理论的结合给新课程改革以最实在、深厚、强劲有力的心理学理论的支撑。
3.课程是社会文化的体现,课程与社会文化之间有必然、深厚的关联。
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走向给课程理论以重要指示。新课程应该肩负解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发展危机的历史使命。文化即人化。课程是文化的“浓缩版”,更是文化的“改良版”。文化、课程与人的心理三者的结构有内在的关联,这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科学性的最根本的体现。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需要战略性规划,课程的文化前喻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要面向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4.新课改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是通过教育学对新课程理论发生作用的。新课程实施与实践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生成、建构的过程,与我们每个教育者密切相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为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得到切实实现和落实,必须从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知、情感、实践方式几方面做工作。我们应提高并强化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采取多种方式明确课改责任,增强其课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应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新课程理论素养,应为广大教师创造相互交流沟通和相互激励帮助的平台,以校本培训为主,强化专家引领,加大培训力度,深化培训内容,采取多种有效的培训学习方式。应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各层面实践者进行正面强化。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方法、措施进行多种形式的鼓励、表扬和奖励;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和有利于课改的舆论导向。让广大课程实践者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实践,在实践和发展中获得积极体验,实现自身价值。让广大教师同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