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国际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滞胀

【答案】滞胀是指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的状况。“滞”是指经济的衰退和停滞,表现为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胀”是指高通货膨胀率。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经济衰退和停滞时期,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而在经济扩张时期,高经济增长率(或低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一高一低的替代关系,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以高失业率维持了低通货膨胀率,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则以高通货膨胀率维持了低失业率。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却与高通货膨胀率出现了并存的滞胀状况。这主要是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及国际石

油危机等诸多因素有关。由此,在20世纪50、60年代鼎盛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服务外包

【答案】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及广泛应用,服务外包得到蓬勃发展。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公司的核心能力上而将其余业务交给外部专业公司,服务外包成为“发达经济中不断成长的现象”。

3. 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

【答案】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是指,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更重要。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制定一套干预贸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如果上述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倡导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4. 稀缺要素

【答案】稀缺要素是“充裕要素”的对称,是指一国拥有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稀缺要素的“稀缺”是相对的,它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在绝对数量上的稀缺,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稀缺。稀缺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赫克歇尔一俄林定

理中的重要概念。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指出:各国倾向于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将因国际贸易而受损。

5. 贸易谈判回合

【答案】贸易谈判回合是指由关贸总协定发起,为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而举行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谈判。大多数国际贸易自由化最大的进展都是在贸易谈判回合中取得的。贸易谈判回合不是指某一项问题、某一次的谈判,而是采用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把多边要谈的所有议题都纳入其中。正因为如此,一个贸易谈判回合是旷日持久的,有的甚至长达七八年。这种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比逐项谈判有许多优势:

(1)一个贸易谈判回合允许参加方就广泛的问题寻求并争取利益;

(2)采取一揽子方式使减让比较容易达成;

(3)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较弱小的参加方在这种贸易回合谈判中有很大的机会对多边贸易体制施加影响,而在其与主要贸易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中,由于主要贸易国占主导地位,他们施加影响的机会就小得多;

(4)这种全球一揽子方式使对政治敏感领域的全面改革较为易行。

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通过八轮回合谈判,各成员大幅度削减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6. 长期

【答案】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7. 相对工资

【答案】相对工资是“绝对工资”的对称,是指一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决定各国之间很多贸易问题的主要是各国的相对工资水平,而非绝对工资水平。同样,在说明一国工资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时,重要的是该国的相对工资水平,而非绝对工资水平。

8. 派生需求

【答案】派生需求是指因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如对较低生产阶段(消费品生产阶段)的初始需求的増加,可引起对较高生产阶段(生产资料生产阶段)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再如,投资需求的初始增加,可引起一系列派生需求的增加(如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等),最终引起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成倍增加。

二、综合分析题

9. 如果一国的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是从经常项目余额为零这一情况开始的,那么该国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将会是怎样的?

【答案】马歇尔-勒纳^件是假定最初经常项目余额为零推导出来的,即使用代替

最初经常项目不为零,则不能这样代替。相反,定义变量

时,

改为:

当Z=1时,即最初经常账户为零时,即为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当进口需求弹性小于1即

时,最初经常项目赤字缺口越大,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改善作用越小,反之,最初经常项目盈余缺口越大,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改善作用越大。

10.一个国家宁可放开它在海外的生产厂家,而不愿将制造业外包给海外企业,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一家公司宁可建立它自己的生产厂家,而不愿外包给海外企业,原因与生产分布和内部化有关。在许多场合,在一个企业内部交易比在两个企业之间交易成本要低。通常,如果一企业在生产中要使用无形技术或其品质声誉对它是至关重要的,该企业就会更喜欢自己生产而不是外包。

11.分析说明为什么里昂惕夫悖论以及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会与要素比例理论相矛盾。

【答案】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是资本密集型国家,所以,根据要素比例理论,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资源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理论上描述的那么清晰。对这种观点较为典型的解释有:

(1)自然资源。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只考虑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替代。

(2)人力资本。在要素比例理论的假设中,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比国外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生产率得益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是资源密集型的。

如果,当最初经常项目盈余而最初经常项目为赤字时,则Z>1。 当一国的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是从经常项目余额为零开始的情况下,最终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