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江大学学前教育学612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洋务学堂的创办类型中,不包括( )
A. 方言学堂
B. 军事学堂
C. 政治学堂
D. 技术学堂
【答案】C
2.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其主要含义是(
A. 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不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B. 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C. 教育是学校的生活而不是儿童的生活
D. 教育不是学校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
【答案】B
3. 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
A. 董仲舒
B. 韩愈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A
4. 提出人性“日生日成”观点的是( )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颜元
D. 土夫之
【答案】A
5. 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在教育上主要采用什么政策? ( )
A. 国民教育
)
B. 三民主义教育
C. 党化教育
D. 平民教育
【答案】C
6.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组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己有的队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己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7. 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A. 事件取样记录法
B. 日记描述记录法
C. 时间取样记录法
D. 行为检核记录法
【答案】B
【解析】按照观察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可以将观察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观察者深入到观察的客体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参加其中的活动,使该集体中的人们把他视作集体的一员,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他。观察者便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观察课题的深层结构及其关系,了解有价值的资料。结构式观察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事件取样记录法、时间取样记录法和行为检核法; 个体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并与研究目的有直接联系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其发生和变化过程,就是行为事件取样观察,简称事件取样。非结构参与式观察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日记描述记录法。以时间作为选择的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是否发生,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行为检
核表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行为出现是时,就该在该项目上做标记。日记描述法,就是以观察日记的方式对儿童自然发展进行掐述。同时,观察者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因此,最适宜的记录方式应该是日记描述记录法。
8.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
A. 武功之学
B. 生产劳动教育
C. 礼乐教育
D. 书术教育
【答案】A
9. 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
A. 生产劳动的教育
B. 生活习俗的教育
C. 体格和军事训练
D. 六艺教育
【答案】D
10.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
A. 骄体文
B. 八股文
C. 策论文
D. 诗赋
【答案】B
11.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奥古斯丁
【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一直居住在理念世界里,并获得了关于理念的各种知识。但进入肉体以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忘记了原来在理念世界里获得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忆),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