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80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答案】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一般为正值,表示收入随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增加。
2. 资本的实际成本
【答案】资本的实际成本是指租赁企业用经济的产出单位衡量的购买并出租一单位资本的成本。资本的实际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相对价格P k /P、实际利率r 以及折旧率。用式子表示为:资本的实际成本
3. 法定准备金率 。
【答案】法定准各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4.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答案】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充分就朴的预算盈余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充分就业的顶算盈余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以下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
②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二、简述题
5.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占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二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6. 在西方经济学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总产出最重要的因素。请问:
(1)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又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
【答案】(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其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2)减税政策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因为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越大; 可支配收入越低,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越小。在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税政策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继而导致总需求增加。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并不会直接影响
总需求,但会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
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实际上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水平。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投资的大小取决于借款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降低就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因此利率降低会刺激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增加也就导致了总需求增加。
7. 阐述理性预期的概念及其对失业的含义。
【答案】(1)理性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
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对有关资料与数据的收集。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2)理性预期对失业的含义
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中会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并指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当然,就业量大于自然率的状态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当厂商和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错觉后,一切又将回复原状。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都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政策制定者想要其政策有效,就必须通过对两个通货膨胀率的差额的影响来造成人们的幻觉,也就是说,安观经济政策想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8. 为什么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而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答案】现代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里创造了多少财富,只能用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来度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收入和支出法来计量GDP 。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无法包括到收入和支出的范围中来的,例如,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等都没有经过市场交易,既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收入,也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支出,因此,无法计入GDP 。
三、计算题
9.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c=100+0.8yd ,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 r =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1)可支配收入:,则消费函数为: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
)投资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