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5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9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43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79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57
一、辨析题
1. 一堂好课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完成了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新课程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包括:①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②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④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 ⑤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⑥能够让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
(2)评价课的好坏的标准很多,是否完成教学大纲只是评价课的好坏的标准之一,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教育也是没有阶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属于一定阶级的。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要求,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教育,教育也要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教育不是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3)现代教育己经具有了民主性。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被看作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等,都体现了民主性。当然这些并不否定现代教育仍有阶级性。
因此,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是与具体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
3. 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答案】此观点是不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民主化,但二者不能等同。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教育民主化是20
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2)教育机会均等是指给予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和机会。它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受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来教育人。这往往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可包含以下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
①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任何人无权剥夺的权利和替代的义务,也是个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②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育实践中,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应包括学习条件的均等,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得有任何歧视。
③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即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3)教育民主化是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因此,认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是不全面的。
4.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5. 纷纷议论要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你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
【答案】我认为加强竞争意识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1世纪成长的青年一代,有更多机会进行人际、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各种竞争,既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竞赛,更是速度的较量。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认识竞争是客观存在
综观中外历史,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民族的繁衍,国家的图强,企业的经营,商品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在吐故纳新,无一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优
胜劣汰,适者生存己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竞争意识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青年人要认识到竞争,要积极参与竞争。
(2)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
我国浓厚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地发育于小农经济的深厚土壤中,它造成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愿意竞争,也不善于竞争,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竞争意识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也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胜与败,最终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3)教育学生把握决胜的机遇
竞争的目的是力争胜利,关键在于把握机遇。竞争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机会稍纵即逝,要勇于抓住机会;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在平时扎实学好各项知识和技能,为迎接挑战做准备。
(4)教育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大部分的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甚至一些很小的项目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竞争并不是排斥他人,要处理好合作与竟争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赢的思想。
总体而言,只要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竞争意识的教育就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
【答案】错误。
《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 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
,否则就是背叛。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
二、简答题
7. 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迅速异常,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