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之金融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答案】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随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认为货币供给“旧论”所隐含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观点是错误的,货币供给受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力货币(H )与货币供给(M )之问并不存在简单明确的倍数关系。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也会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其资产偏好行为,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扩张机制。另外,银行的贷款要求等因素也影响内生性行为。最后,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了其与商业银行间的区别,从而使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商业银行货币信用创造的行列,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变量。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等承认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

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答案】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选定出来用于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度的指标,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并能够借这些指标观测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认为中介指标的选取应符合如下一些指标:

①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的控制该中间目标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②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能敏感的做出反应。

③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④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间口标必须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能在十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避免货币当局错误判断经济形势,造成决策失误、控制失当的局面。

3. 原始存款

【答案】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 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两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 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

部分。前一部分属法定准备金,后一部分属超额准备金。

4. 结构型通货膨胀

【答案】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其表现是:一些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另一些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刚性的影响,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导致总体价格水平上涨趋势。结构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①部门差异通货膨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核心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模型。②资源供求失衡型通货膨胀。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③传递型通货膨胀,由娜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兰等人提出。

5. 金融同质化

【答案】指所有的金融机构正在提供同质的或类似的产品与服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原先普遍推行的业务日益交叉,走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结果。金融同质化的途径有三种:①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②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公司的做法,互相渗入对方的营业领域。③通过金融创新绕过管制,向顾客提供原来只由竞争对手所经营的产品与服务。目前,金融同质化己成为美国、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共同现象,它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各种管制的小满及其追求全面服务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满足顾客多样化的要求。

6.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参与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家共同建立一个跨国的区域性中央银行,各成员国内部不再设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区域性中央银行是建立在若干地域相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与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而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的诞生,则标志着欧盟的成员国也开始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

7. 信用货币制度

【答案】又称纸币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国的主要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银执行货币的职能。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的发行不以金、银为保证。纸币的发行是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它的发行是通过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以下特点:①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由纸币和银行存款构成,它们都是银行对所有者的负债,体现着信用关系。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即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③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纸币制度是货币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数量受金属供给限制的缺点,使国家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来发行或回笼货币,以便灵活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同时,纸币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节省流通费用。然而,正是由于纸币发行的人为性,也使得货币发行存在着超过经济发展需求的可能。

8. 金块本位制

【答案】金块本位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各,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己开始萎缩,这时货币制度己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 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二、简答题

9. 微观主体在进行资产选择时通常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资产选择问题主要是研究个人在面对多种可能持有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时,将如何进行选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状况下,人们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资产本身的收益。这主要是指有息存款和债券的利息,以及股票的预期股息分红收入。而实物资产在不运用时没有收入,现金也没有收益。收益越高,需求越大。

(2)价格的收入。又叫资本利得,指因买卖差价或买入价与还本值不同而产生的收益。如债券和票据在低于还本值购入时,有一定的收益; 股票预期价格上升时也产生丁价差收益; 实物资产在通胀严重时,价格上升有收益; 而现金和存款一般不存在这种收益。收益越高,需求越大。

(3)交易成本。大部分的资产购入卖出时,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佣金和税等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交易成本越高,需求越低。

(4)风险。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持有主体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如通货膨胀时,现金会贬值,而利率的波动和经济周期变化,会引起股票和公司债的价格波动。除了价格风险外。还有信用风险、再投资收益风险、国家政治风险等等。一般认为个人都是风险回避者,所以一种资产风险上升时,会减少对其的需求。

(5)流动性。个人在选择资产时,会考虑到未来偿付的可能性,因此必须保留一部分易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资产,以满足自身交易和支付的需要。最明显的例子是,即使出现严重通胀,人们也会保留一些现金。

此外,个人在投资时还存在一定的偏好,这受到了风俗习惯、个人经历等的制约,是个性化的。一般来说,人们不会简单的选择一种金融资产,而完全排斥其他资产。相反他们会选择一个投资组合,将各种资产相搭配,力求使收益最高,风险最小,同时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这就产生了“资产组合理论”。

10.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简要分析这些政策工具如何作用于政策目标。

【答案】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