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金融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储备

【答案】国际储各又称自有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一国货币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国际储备的形式有货币性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组成。

国际储备的作用为:①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②具体到每一国家来考察。国际储备具有:充作干预资产、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

国际储备的来源,从一个国家讲,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货币当局收购的黄金等渠道获得。从世界的角度讲,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1)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金量; (2)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3)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我国近年来的国际储备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际储备已经达到二千六百多亿美元,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2. 货币中性

【答案】是指货币因素不能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如果货币因素能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那么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3. 货币非中性

【答案】货币非中性是与货币中性论相对立的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理论。货币非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的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比率对某种货币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短期货币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产生于下述论断: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状况下,价格并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由此而造成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跌,并因此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短期货币非中性也是现代货币主义者的基本信条,M" 弗里德曼指出:在短期内,如5-10年问,货币变动会主动影响产出; 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内,货币增长率则主要影响价格。

4. 自主性失衡(Autonomous Disequilibrium)

【答案】自主性失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引起的失衡。自主性交易主要是指各经济主体或居民个人出于自身特别的目的,如追求利润、减少风险、资产保值、逃税避税等,进行的交易活动。通常,自主性交易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长期资本与金融项目和部分短期资本与金融项目。当这些交易的差额不为零时,便发生了自主性失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一般就指自主性平衡,因此,自主性失衡即可视为国际收支失衡。

5. 中间业务

【答案】指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最常见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和代客买卖等业务。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中央银行为获得非利息收入,办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中央银行是全国清算中心,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集中在中央银行,因而他们彼此之间由于交换各种支付凭证所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就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划拨来清算。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资金划拨系统,用网络连接全国主要地区的主要政府部门和银行。中央银行不仅为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交换和清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为商业银行办理异地资金转移业务。

6. 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s)

【答案】资本外逃亦称资本逃逸、保值性资本流动。指基于对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资本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引起资本外逃的动因分为两种:资本安全因素和资本收益因素。资本安全因素既包括政治方面的因素,如: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也包括经济方面的因素,如: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外逃以期保值。资本收益因素是指: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税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预期收益减小。

资本外逃的渠道主要有:各种形式的空壳公司的出现; 外方通过产品出口和原材料的定价手段赚取高额利润,变相抽回资本; 外汇指定银行柜台把关不严; 外方投资设备作价高估,造成虚假投入。

资本外逃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它将降低该国的国内储蓄水平,从而造成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 它将加剧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国际清偿能力的恶化,使本币汇率波动; 大量资本外逃时,如果一国试图维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势必将引起外债负担的迅速累积。因此防止资本外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7. 克鲁格曼三角形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1)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汇率的稳定性; (3)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他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其中的关系(见图)。

图克鲁格处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个角代表金融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如果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选定了某一条边,则意味着它也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 而与该边相对的角所表示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这一表述,称为克鲁格曼的三角形或“三元冲突”。

【答案】

8. 国际金融公司

【答案】国际金融公司是指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它建立于1956年7月,主要为了给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会员国的私人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提供资金,促进外国私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认缴的股本、借入资金和营业收入。贷款期限一般是7~15年,贷款利率接近于市场利率,但低于市场利率,无需政府担保。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是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

【答案】(1)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行等额股票募集资金,股东以所认购股票份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一种公司形式。其特点是:①公司股本通过发行面值相等的股票筹集,每股面值不大,便于一般公众认购。②股东以投入股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即当公司资不抵债时,如果己经交足认购金额,则无须额外承担责任,如果没有交足则只需补足即可。③不能退股,但可以在股票市场上转让流通。④根据持有的股票数量拥有相应的投票权。⑤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由专门的经理人员管理经营。目前世界上大型企业多采用这一形式,以便在短时间积聚大量资金发展生产,同时使公司治理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下,有利于提高治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2)股份公司的资本聚集必须依靠广泛的信用关系。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聚集的。只有存在巨大的货币资金市场才能顺利地将股票发行出去。如果没有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即使有大量公众持有货币,也可能只是把它简单的存放于银行甚至留在身边,不会投入到资本市场。当信用关系广泛发展,使得不仅大额资金也包括为数众多的小额短期资金进入市场,并利用股票面额小、方便转让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剂,充分动员经济中闲置的资金,聚集成大量资金,形成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投资和经营原则融入了信用的基本原则。股票之所以能成为小额投资的对象,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只负有限责任。小额投资者无法了解到企业经营的详细状况,如果他们要以自己全部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就不可能参与投资。当信用普遍发展时,信用的原则融入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