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8企业管理学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思考题

1. 对比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几个激励理论的异同。

【答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较低级的需求; 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较高级的需要,但这两个理论解释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相比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更进了一步,它使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有针对性。

阿尔德弗认为,哪个层次的需求得到的满足越少,人们就越希望满足这种需求; 较低层次的需求越是得到越多的满足,人们就越渴望得到较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如果较高层次的需求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会退到较低层次,重新追求低层次的需求。据此阿尔德弗提出,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既存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满足一上升”的趋势,也存在“挫折一倒退”的趋势。此外,他还指出,人们所有的需求并不都是天生就有的,有些需求是经过后天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尽管ERG 理论假定激励行为沿着类似于马斯洛理论的层次而上升,两者间仍然有两个重大区别。第一,ERG 理论认为可以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需求占主导地位。例如,人们可以同时被对金钱的欲望(生存需求)、友情(关系需求)和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成长需求)所激励。第二,ERG 理论有“挫折一倒退”的机制。如果需求迟迟不能满足,个体会感受到挫折,退回较低的层次,并对较低层次的需求有更强烈的欲望。

2. 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组织中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所有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的集合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

(1)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承担四种角色:业务合作伙伴、变革推动者、领导者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2)密歇根大学的戴夫·乌里奇教授将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应扮演的角色划分为四种角色。 ①战略伙伴,它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并且要确保企业所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得以有效的实施,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②管理专家,它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和政策的设计与执行,要承担相应的职能管理活动,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绩效管理等。

③员下激励者,它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构筑起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献身精神,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④变革推动者,它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地推动组织各项变革的实施,组织的发展需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进行变革,而所有的变革都需要员工的参与,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能够成为变革的助推器。

(3)戴夫·乌里奇将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为五种角色:人力资本开发者、员工鼓舞者、职能专家、战略伙伴、领导者角色。

3. 培训与开发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培训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我们主要按照培训的实施方式将培训的方法分为两大类:

(1)在职培训:

①学徒培训:“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由经验丰富的员工和新员工结成比较固定的“师徒关系”,师傅对徒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培训效果受师傅水平的影响,会影响到师傅的正常工作; 容易形成固定的工作思路,不利于创新。“导师制”。

②辅导培训:受训者以一对一的方式向经验丰富的组织成员进行学习,辅导者可以是企业的任何职位的人,但需要辅导者与受训者的兴趣必须一致,必须理解相互的心理。

③工作实践体验:让员工实际体验不同岗位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关系、问题、任务、需求等,来对员下进行培训与开发的方法。主要有:工作轮换、临时派遣。

(2)脱产培训的方法

①授课法:可以同时对一大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成本比较低; 培训者能够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但要求受训者的同质程度比较高,单向沟通缺乏反馈,缺乏练习的机会。

②讨论法:授课者与受训者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培训方法。

受训者能够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思考,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要求参与讨论的人数不能太多,不利于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讨论过程容易偏离主题。

③案例分析法:有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受训人员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案例的收集和提炼比较困难,对培训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④角色扮演法:提供真实情境,让受训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作出他们认为适合每一种角色的行为,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培训者在扮演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结束后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有助于改正过去工作中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更适于态度类的培训,不适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⑤工作模拟法:与实际的工作比较接近,因此培训的效果比较好,能够对培训的过程加以有效的控制; 可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训而造成的损失; 但是费用比较高,存在培训转化的问题。适合那些出错的代价和风险比较高的工作。

⑥网络培训法: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打破了培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训者和受训者不必再面对面地进行培训;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本比较高,并且对有些内容如设备的操作、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培训等并不适合。

⑦拓展训练:利用户外活动来开发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如攀岩、信任跳等。

4. 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同样也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由于人力资源是依附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人力资源的数量

①人力资源数量的计量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其员工的数量。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从现实人力资源数量和潜在人力资源数量两个方面来计量。

潜在的人力资源数量包括: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暂时不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和其他人口六个部分。

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包括: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

②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一是人口的总量; 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

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智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劳动者的素质包括体能素质(先天和后天的体质)、智能素质(经验知识和科技知识)、非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积极性)。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3)人力资源的质量比数量方面更重要。

人力资源的数量强调人的规模大小,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则强调推动复杂的物质资源的人的能力。人力资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性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性较差,甚至不能代替。经济越发展,技术越现代化,对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越高,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要求人力资源具有极高的质量水平。

5.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它视员工为第一资源,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日的是组织和员工利益的共同实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协调企业各个部门来对人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吸纳功能、维持功能、开发功能、激励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有两个层次: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其具体目标有包括:保证价值源泉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为价值创造良好的的人力资源环境; 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有效; 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