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答案】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用诗情画意的笔致表现抗战生活
孙犁的小说基本是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致来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往往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色彩,这形成了他小说的诗意抒情风格。他的小说在创作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他的小说往往充满诗情画意。
(2)表现主人公的诗意人生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人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孕育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作品的动人之处是,作者不仅描绘了荷花淀这诗情画意的环境,更写出了丈夫们、妻子们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水生嫂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淳朴,温顺中包含着坚初,平静下蕴藏着激情。
(3)中和之美的创作原则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比较内在,这便是含蓄地追求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之后形成了荷花淀派。
(4)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孙犁以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细雕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孙犁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丽的诗的情调。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
棠、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2. 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凤凰涅槃》的思想内容特色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凤凰涅槃》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反抗、叛逆、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诗中“凤歌”与“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2)《凤凰涅槃》的艺术形式特色
①《凤凰涅槃》实现了“诗体大解放”,郭沫若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口本诗坛废除徘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
②《凤凰涅槃》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侧笔和暗示,通过具体意象透露,显得单调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夹用外语词汇,仍存在欧化的倾向。
总之,《凤凰涅槃》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毗突进”的精神。《风凰涅槃》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的创作。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
3. 周作人散文的“闲话风”。
【答案】周作人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其散文的“闲话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2)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闲话风”散文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此外,周作人的闲谈风还具有“平和冲淡”的审美特色。
(3)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揉,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
(4)在行文风格上,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徘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其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他的
散文选材极其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与明人小品相比,其散文加入了现代人的自我意识; 与西方随笔相较,其散文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国味道。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4. 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
【答案】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以题材来进行具体定位的一种戏剧形式。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带有一种浪漫主义气息,他大胆的想象、优美的篇章、独特的史剧主张都成为其历史剧的创作个性。
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过程中,独创性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1)“求似”,即对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
郭沫若曾说:“写历史剧并不是写历史,这种初步的原则,是用不着阐述的。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在其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历史剧作,都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其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因此,在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所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
(2)“失事”,即在“求似”的前提下,与史事稍有出入
郭沫若认为“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我只是借一段史影来表示一个时代或主题而己,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这种方法,在我国元代以来的戏曲家固早己采用,在外国如莎士比亚,如席勒,如歌德,也都在采用着的。”他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展开了大胆想像,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总之,郭沫若的历史剧因其创作原则的前瞻性和天才的艺术造诣成为了当代史剧创作的一个丰碑。其“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是研究历史剧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它能更好地发现作为我国历史剧发韧时期的代表作品所反映出的历史精神与艺术魅力。
二、论述题
5. 请以阿Q 和陈灸生为例,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答案】阿Q 和陈奥生分别是鲁迅与高晓声笔下的经典人物,以二者为例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分析如下:
(1)鲁迅与高晓声作品中关于“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具有前后相延续性
①鲁迅重在对封建制度下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的《阿Q 正传》等作品贯穿着如何疗救社会病苦、改造国民性的思考,重在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揭露与批判,以及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的考察,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