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692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古希腊政治家划分政体的标准。

【答案】古希腊政治家提出了不同的政体划分标准:

(1)最早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根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2)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他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实的各种政体,在调查和分析希腊158个城邦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治理形式,提出了他关于政体选择的主张。亚里十多德提出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①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

②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根据前一条标准,他把政体分为照顾城邦公共利益的正宗政体和照顾统治者利益的变态政体两类; 根据后一条标准,他先把正宗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再与之相对应地把变态政体分为僧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3)古代希腊、罗马研究政体问题的学者还有波利比阿、西塞罗等也提出了一些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标准。

2.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答案】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对应的一些对于政治的看法,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的观点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它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没有深

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中国法家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应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韩非认为政治就是用权。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政治主要指的是“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这种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同时,它仅从权力的意义上解释政治,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对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的。

(3)政治是管理公众事务的活动。

例如孙中山先生曾以管理众人之事来界定政治。我国政治学家吴恩裕也指出:“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美国政治学家G. 庞顿和P. 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也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主要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无独有偶,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 拉斯韦尔也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和安全等社会价值,对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力一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家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声称,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这种说法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种政治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代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这些政治观虽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没有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3. 如何理解政治革命的含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革命的含义进行了如下概括:

①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

②革命的社会体现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造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而成为革命的现实体现。

③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其结果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从而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利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政治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a.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既有的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立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的发生。 b.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a.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

b. 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社会政治诸力量在互动过程中,围绕各自的政治战略,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策略,形成纵横裨阖的角逐。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a. 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

b. 政治革命的核心活动即是围绕着政治权力的争夺活动,革命力量对于政治权力的夺取,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和统治者对于其政治权力的维护,具有你死我活的特点。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在革命力量的鼓动、号召和组织下,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便迅速地转化为群众性的革命行动,使得政治革命成为人民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的社会动力。政治革命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的根本不同。

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一个时期相对较长而缓慢的过程。

4. 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改良、革命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为:

(1)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