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932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3.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答案】跻:登。
称:举起。
4.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答案】(1)为:研究。之:到,往。
(2)翻译:有个研究农家学说,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去。
5. 願無伐善,無施勞。
【答案】伐:夸耀。
6.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7.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8.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9. 苟有險,餘必下推草車。
【答案】险:难走的路。
10.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二、名词解释
11.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12.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3.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别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14.《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15.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16.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
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三、分析题
17.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18.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古字形和本义。
败 斤 元 载 寸
【答案】(1)败:会意。从贝,从攴。本义:毁坏,搞坏。
(2)斤:象形,本义:砍木头用的斧子。
(3)元:会意。从一,从兀。本义:头。
(4)载:形声。从车(去掉车后的部分)声。本义:乘车。
(5)寸:指事。从又,从一。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19.请说明带下划线的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作用。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稣武傳》)
(2)項王曰:“赐之彘肩。”則舆之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3)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傅·僖公四年》)
(4)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5)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粼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7)曹操之眾遠来疲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资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答案】(1)以:时间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2)则:于是。连词,表顺承。
(3)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
(4)然: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5)然:然:然而,但是。转折连词。
(6)於:于,介词。略等于现代的“比”,一般用于描写句。
(7)之: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