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8文学基础知识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诗学方法。他认为以禅喻诗最能说明诗的特点,因此他为了论诗才说禅。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 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严羽之后,此方法形成一种风气。
2.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3.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4.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5.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二、简答题
7. 结合具体作品与历史上的相关论述谈《诗经》与乐舞的文化关系。
【答案】《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经》是周王朝的王朝乐歌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其诞生之初就与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诗经》是周王朝乐歌表演与教育的底本,其与乐舞的密不可分源于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闺: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现存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305篇皆可以入乐,而且绝大部分应该都配有舞蹈,6篇笙诗的存在则直接证明了《诗经》与乐舞的关系。关于《诗经》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了吴公了季礼观乐,鲁国乐下为之歌风诗和雅颂。
通过诗乐舞甲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一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305篇,无疑都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一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2)《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诗经》与音乐关系最典型的记载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礼观乐。季札对鲁国所表演的周乐一一进行了点评,都是从音乐角度进行的,如评《小雅》日:“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
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评《大雅》曰:“广哉! 熙熙乎! 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
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经无法了解《诗经》在音乐上的特点,自然很难理解季札的观感。但是从《诗经》的语言形式上仍可发现其与音乐的关系。《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如《周南·苹首》:“采采苹首,薄言采之。采采苯首,薄言有之。采采苹营,薄言掇之。采采苯苗,薄言打之。采采苯苗,薄言桔之。采采苯芭,薄言撷之。”二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苹首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苹首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二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诗经》中的叠字,以及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歌吟唱之时,声韵协调,绵绵不尽,有助于表达深微曲折细腻隽永的情感。
《诗经》的语言形式是与音乐相配合的,所以即使古乐失传,仍然能从分析《诗经》的语言入手得出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结论。
(3)《诗经》与舞蹈的关系
《诗经》的舞蹈也早己失传,人们只能通过分析文本来考究其与舞蹈的关系。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在音乐的配合下,这种简单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舞蹈的具象化表演,舞蹈用视觉形象、体态语言促使语言材料更趋于简单急促,留有空白和想象的余地,带着节拍和韵律,张弛有度,和谐唯美。
《诗经》中的《雅》《颂》诸诗大都比较典雅,尤其是颂,作为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应该比较舒缓。《诗经》中很多的《颂》诗,语言只是作为抒发的材料,音乐和舞蹈才是情感的展示。如《周颂·执竞》追述周族辉煌历史,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再现当时的情景,使表演者进入一定的情感之中,从而使舞蹈与现实隔离,借助想象呈现出“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哩嗅”那样舞乐交织的场面,令观众身临其境,受气氛的感染,从而威慑净化他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诗经》与乐舞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抒情结构,不仅反映了周王朝时期一定的文化内涵,也给抒情诗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之境。
8. 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1)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所以,文学风格各有各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2)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