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修辞

【答案】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 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着力探讨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 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3.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给、月易末瞎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盒叶帖治押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4. 轻声

【答案】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例如“妈妈”、“桃子”、“里头”、“坐下”中的“妈、子、头、下”都读轻声。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5.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6. 受事主语

【答案】受事主语是指动作接受者的主语,即当某一动词充当谓语时,由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充当的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狼咬死了。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7.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二、简答题

8. 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骚路梨花》)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叶圣陶《两样》)

【答案】①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了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

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 从上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9. 举例说明点号用法的灵活性。

【答案】点号表示的停顿有长有短,句末点号比句中点号长。在句中点号里,分号停顿比逗

号长,顿号停顿最短。一个句子内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句中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层次来。倘其中某个句中点号有了改变,那么其他句中点号也往往跟着发生相应变化,即递升或递降。

10.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 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 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似的蓬蓬勃勃。 ...........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祖国。 ....

【答案】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主语很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状语“一会儿”指一件事以后,过了很短时间又出现另一件事,它不能移到主语后,否则变成表主语在很短时间内做了一事又做一事,意思不同。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状语“难道”表加强谓语部分的反问语气; 可以移到主语前,这时加强整句的反问语气。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似的]莲蓬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