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2. 普罗提诺的“流溢”
【答案】普罗提诺的“流溢”是指“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而“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它既不追求仟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仟何东西。这些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也可以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淌。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另外,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3. 因果关系
【答案】“因果关系”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第一个事件即原因的发生决定了第二个事件即结果的发生。洛克把因果关系看作感觉和被感觉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纯粹是观念的关系,它只不过是我们将我们的心理习惯强加给世界而已。休谟论证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是错误的。他声称,因果关系的预测只能以归纳为根据,而没有必然的或确实的根据。
4.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5. 物自体
【答案】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
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一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6.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7.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8. 同类相知
【答案】“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二、简答题
9. 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a. 批判“上帝的唯我主义”
谢林批判把上帝看成是没有意识和意志、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并称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b. 谢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现实的、活动着的、自我展开的、自身显露的;
第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的,特别是有爱意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上帝的本质是上帝的自我设定,不是人出于需要的道德公设;
第三,他认为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他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由于在无限与有限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不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而是通过理念来创造世界。理念是上帝的永恒的影像,自然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影像。
②上帝与人的关系
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是谢林肯定哲学的核心。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个人是上帝的影像,每个人和上帝既是无理性的客体,又是有爱意的主体。
(3)必然与自由
谢林作出了必然与自由的区分,肯定人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是自由的。他认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本身。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行动。自由和必然是内在的统一。他还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的主要方面。
10.简述柏拉图是如何划分四种认识形式的。
【答案】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此,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
(1)四种认识形式的划分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柏拉图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他用“四线段喻”形象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
(2)四种认识形式的界定
①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会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如诗和文艺作品;
②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他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③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④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最后达到确定的定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