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案】“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2.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3. 智者

【答案】“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源于希腊语的“智慧”。公元前s 世纪后期,“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智者是教给青年某些知识的人,从而获取酬劳,他们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论辩术和修辞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年是有用的,但这些学问只是“术”,还称不上“学”。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不传授知识学理,其教学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4.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

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6. 指代

【答案】指代是指观念符号的一种逻辑功能。在奥康看来,记号即“它们一旦被理解,便产生出关于某种其他事物的知识”。观念符号属于记号,而观念符号的逻辑功能可以分为指代与指称。指称是指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指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有指称功能的符号也有指代功能,但是有指代功能的符号不一定都有指称功能。奥康认为,通名有指代功能而没有指称功能,而专名兼有指称功能与指代功能。因此,奥康认为共相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思想上或概念上的指代。

7.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8.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答案】(1)实体观的理论前提

黑格尔认为“实体性中是既包含着共相或认识本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认识对象的直接性。”如果把自我作为辩证运动的主体,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他认为辩证法存在于整个绝对理念的运动之中,而不仅是自我意识的活动,它也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运动,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实体即主体”的提出

黑格尔结合了实体概念(用以表示客观对象)与主体概念(用以表示主观意识),得出“实

体即主体”的论断。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主体。”他用这个命题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并确立绝对精神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主题。

(3)实体观的发展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斯宾诺莎实体与费希特自我意识的统一。

①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斯宾诺莎的实体观,认为实体不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相反,人的意识在实体之中;

b. 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不同的是,黑格尔是绝对唯心论者,认为精神实体才是唯一的实体,所以,他称宇宙实体为绝对精神,认为实体的精神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c. 根据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他克服了康德将主观与客观分离的观点,肯定了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反对康德把主体只看作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②对费希特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费希特的自我,认为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其特征是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和完善自身。只有经历了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实体才是全面和绝对的;

b. 黑格尔肯定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他的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

10.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答案】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他认为神具有无限的属性,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认识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而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

(1)广延和思想

斯宾诺莎认为广延和思想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实体的,他并不认为物体决定思想,或思想决定物体。他认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则是思想属性的样式。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所以事物和观念不能相互作用。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从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着对应关系。斯宾诺莎说:“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因果序列与观念的因果序列之间的样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身体和心灵

斯宾诺莎说:“心灵的命令、欲望和身体的决定,在性质上,是同时发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东西。”根据身心对应的原理,他得出了“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的结论,也就是说,“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总之,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并未突破笛卡尔的一元论。他虽解释了思想和广延、心灵和身体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现象,但又否认它们之间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实在。身心平行论只是把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