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05国际贸易学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贸易学(含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 招生专业:国际贸易学
考试时间:1月23日下午
考题编号:416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在二手车市场上,假定有若干辆质量不同的二手车要卖。旧车主知道自己要卖的车的质量,质量好的索价高些,质量差的索价低些。但买主不知道每辆旧车的质量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好的旧车和差的旧车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其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上。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使质量稍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2.不完全合约:经济学家将合约区分为完全合约和不完全合约两种类型,不完全合约是相对于完全合约而言的。完全合约是指合约准确的描述了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完全合约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约的时候能预见合约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件,并设计相应的合约机制使合约得以实施。经济学家认为,受反复讨价还价问题困扰的交易应当签订长期合约。但由于现实世界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有许多偶然性的情况发生,缔约方对这种偶发性事前无法估计;还由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以及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签订一个完全的、能顾及方方面面的长期合约是不现实的。
3.时间不一致性:所谓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由于政策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政府政策目标无法完全实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于政策缺乏可信性而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最初的政策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和决策,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又会导致政策失灵,从而迫使政策制定者对政策进行修改,修改的结果是最好的政策最终遭到放弃。
时间一致性问题在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假设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小幅度的通货膨胀,并将这一政策公之于众;又进一步假设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低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的小幅上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诱惑政策制定者实行更高的通货膨胀政策,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失业。
4.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是指能够对国际贸易产生扭曲或限制作用的投资措施。扭曲是指改变国际贸易的正常流向,限制是指阻碍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这里的“贸易”是指货物贸易,不包括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恰恰是为了防止某些投资措施可能产生的贸易限制和扭曲,便利国内外投资,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5.提供曲线(Offer Curve):提供曲线表示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在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