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6伦理学试题参考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伦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每题6分

1, 道德自律

简称自律,与他律相对。是康德最先比较系统地提出来的伦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也就是将被动的“我应当如此行为”变为自觉我“我愿意如此行为”,把服从变为主动。换句话说,人的自律的意志是指不受外在环境的约束,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所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行动的伦理原则。康德认为,只有自律意志的行动,才是道德的行为。

2, 道德良心

简称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在道德责任上的一种认识,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根据,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形式。人们在做某种行为之前,良心对行为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良心的行为给予克服,特别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现了认识上的错误,出现了新的情况,良心可以使人改变行为方向。在行为之后,良心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符合良心,个人就会产生一种自豪,精神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相反,就会产生内疚、羞愧。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3,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正式提出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汉书。董仲舒》和《白虎通义》都有记载。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前者对于后者具有绝对的统治,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绝对的服从。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的,常指的是不变。董仲舒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于三纲五常以神的权威,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封建道德准绳和不变的道德原则。

4,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或“功用主义”。通常是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西方: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边沁(快乐主义)、穆勒。中方:战国墨子、宋代叶适、陈亮。(唯利无义{利己}、利人为义{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重义轻利{正统道德观:克己-节欲-去利灭欲-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导入了极端。}近代康有为、严复、梁启超{求乐免苦}。)马认为,功利主义应该有明确的、具体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主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标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不能一概批判和反对功利主义(简单地反对“利”或简单地反对“义”)。

5, ?

二, 简答, 每题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