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法学院621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之中国法制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明会典》

【答案】《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索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2. 三法司会审

【答案】“三法司会审”是指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左都御史二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汉代以廷尉、御史中7J}和间隶校尉三个机关为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3. 周公制礼

【答案】周公制礼是指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周公在摄政期间,将夏、商两代的礼制加以折衷损益,加上周族自己原有的礼制,制定了一套通行全国的系统的礼制。经过周公制礼以后,周礼作为内涵广泛的言行规范调整着西周社会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4. 公羊三世说

【答案】“公羊三世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三世说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

它的基本思想是:①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②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一一升平世一一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③“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踉等。④这种“三世”进化之义,是孔子所规定的。

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也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和平渐进,反对革命突变,又极力神化孔子,因而

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的批判。

5. “初税亩”

【答案】“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税收制度。公元前594年,国开始实行按亩收税,实际上等于承认私田的合法化,也说明了井田制已经破坏,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鲁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6. 化外人

【答案】“化外人’夕,是指“蕃夷之国”的人,即外国人。《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按照唐律规定,同属一国的侨民之间的犯罪,由唐代按其本国的法律处断; 不同国籍的侨民犯罪,由唐代按照唐律处理。这种将刑法的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的巧妙结合,在当时世界各国还是罕见的。这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外国侨民的犯罪问题。

7. 盗、贼

【答案】这是《法经》前两篇篇名指出的两种犯罪行为。“盗”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行为,“贼”是指侵害他人人身权利以及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法经》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提出这是首要打击的两类犯罪行为。

8.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16条。其主要内容是:①规定土改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②规定土改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③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该《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简答题

9. 简述唐律的基本精神。

【答案】唐律作为全面维护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主要工具和有力武器,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究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

①维护皇权

a. 严厉镇压谋反等直接威胁封建统治的犯罪。

b. 严厉惩罚危及皇帝安全和尊严的犯罪。

c. 严格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②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

唐律首篇名例律中明确规定了议、请、减、赎、当等极其周密的一整套制度,其特点是: a. 凡九品以上官员犯流以下罪,一般皆可通过其中某种办法减免刑罚,且不致因此影响其政治前途。

b. 贵族官僚除本人犯罪可以依法减免外,还可以荫庇其一定范围的亲属,使他们在犯罪时也享受减免刑罚的待遇。

c. 官爵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多,本人所受处分越轻,能够荫庇的亲属范围越广。

③维护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秩序

a. 严格区分良、贱。

b. 为了显示社会等级的不同,规定良贱之间不得通婚。

c. 专门规定了一些贱民侵害良人的罪名。

d. 若良贱之间有相互侵害的行为,对他们适用不同的处罚标准。

e. 在诉讼上,良贱之间也有严格区别,除谋叛以上罪,部曲、奴裨不得告发主人及主人的亲属,否则处以重刑。反之,主人告发部曲、奴裨,即使诬告,也不构成犯罪。

(2)维护宗法伦理道德

①在家庭关系中,严格维护父权,全面确认家长的权威。

a. 确保尊长的教令权,严惩“不孝”的犯罪行为。

b. 确保尊长在家族中的财产权。

c. 确保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

②在夫妻关系中,严格维护夫权,确保丈夫的优越地位。

a. 在结婚方面:第一,为了男方家族的延续和兴旺,唐律允许男子纳妾,以承祀宗族血脉,但必须严格区别嫡庶,以避免引起家族内财产继承纷争。第二,唐朝的结婚仍以“六礼”为必经程序,尤其强调婚约和聘财; 同时,要求由父母尊长主婚,并须达到法定婚龄,以此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禁止“同姓为婚”

b. 在离婚方面,唐律规定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允许“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 第二,“七出”是唐律继承西周的“七去”规定的一种强制离婚; 第三,“义绝”是唐律中首次规定的另一种强制离婚。

(3)维护小农经济

①唐王朝以令的形式从正面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唐王朝又以国家基本法典一一律的形式从反面规定违反国家土地赋役制度应受到的刑罚制裁。

(4)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①唐律要求官吏忠于职守,严惩读职、失职的行为。

②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