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是世界历史上仅有几个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货币体系之一;与之相适应,也存在一套自成体系、发展完善的货币思想。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货币或使用货币是国家管理社会、控制臣民的工具,国家控制铸币权,垄断货币铸造天经地义。这种国家控制铸币权的思想是我国古代货币思想的主流思想。
在我国古代,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初步发展,人们逐渐有了模糊的铸币权观念,形成了先王铸钱立币说。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货币有助于国家或国君管理社会、控制臣民,甚至谋取私利。基于这种认识,人们认为国家或国君有必要控制铸币权,垄断货币铸造。这实现了由先王铸钱立币说到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转变,标志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正式形成。秦始皇统一货币,开启了我国古代国家控制铸币权的政策实践。长期的政策实践,促进了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构筑了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理论依据,即人主——富贵——货币关系理论,并形成了私人铸币(包含盗铸与放铸)的认识与见解。唐宋时期,货币或使用货币是“人主之权”这一观念的形成,标志我国古代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理论构建正式完成。
在我国古代,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大一统”政治理想、法家思想及货币名目主义等,均有密切关系。“大一统”政治理想,不仅要求天下统一于同一君主,形成政治统一体;而且还要求任何事物,都要有统一标准。这为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背景。法家就如何实现“大一统”政治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主张。在法家思想观念中,货币是实现与加强国家管理与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因此,国家必须控制铸币权,垄断货币铸造。这为国家控制铸币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名目主义主张货币是价值符号,其价值大小由铸造者随意决定。这种思想为铸造不足值货币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实际上也为国家控制铸币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在长期国家控制铸币权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控制铸币权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从立法方面,禁止私人铸币,确立国家对铸币权的控制权。2、设立专门机构,垄断货币铸造。3、防止与打击盗铸。这些政策与措施的长期实施,对于维护货币流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与统一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国家控制铸币权货币政策的长期实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我国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理论上要遵循“重如其文”、“钱值与铜价等”等原则。所以,铸币成本较高。若再考虑到其他成本因素,如人力、运输等,则铸币成本就更高,甚至有时“所得不偿所费”,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往往难以铸造足够的货币来满足社会货币需求。这是我国古代社会钱荒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钱荒现象的存在,给社会经济带来不便;同时,也为盗铸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由于受到名目主义的影响,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遇到财政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常常利用自己所控制的铸币权,铸造不足值货币。这不仅引起通货膨胀,破坏货币流通秩序;而且也为盗铸的兴起提供了动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