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1)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 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 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

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十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

(2)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因素:

①不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为储蓄手段。

②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③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2. 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答案】垄断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1)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

①经济垄断

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险的行为。可以区分为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及由产品差别而形成的垄断。

a. 自然垄断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

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b 技术垄断是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这种垄断权利受到国家法津的界定与保护。

c. 市场垄断是少数企业或经济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和产品市场。

d. 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别化(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事实上形成排他性的生产、经营,如不同企业生产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彼此在生产经营上就是排他的。

②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与行政控制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体制转型国家,行政垄断属于常态的经济现象。

(2)按照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程度的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竟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

①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不可能进入的市场结构。

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主要是:

a. 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b. 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

c. 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两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形成了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形成与技术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政府鉴于成本收益分析实施进入管制的结果。

②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

b. 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

c. 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的企业在需求约束下自觉地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

③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垄断与竞争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别的存在,所谓产品差别就是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

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从而造成买者偏爱某一种产品,而冷落另一种同类产品。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3. 为什么说“相对人日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案】(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小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 另一方一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