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Rumlehart)建立发展而成。后来,卡罗尔 (Carrell) 把贮存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称为图式,由此引出了“图式理论”这一概念。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存在与文章匹配的图式;2)激活存在的图式。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通过激活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与文本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解读文本的过程。
本文通过实验来验证图式理论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探寻适合中学英语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方法。作者首先根据图式理论做了试卷调查,这个调查目的是弄清学生对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不在意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也不注意运用阅读技巧。于是,作者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对宝鸡文理学院附中进行了五个月实验。高二年级共有110人,分为两个平行班,每班55人,作者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为控制班。实验班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中心,通过阅读前激活学生大脑中存在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技巧的灵活运用,以对文章的全面理解为重点,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修改,重建原有图式,学习新图式;通过在阅读后检查,讨论,回忆等方法使学生巩固所学图式。而在控制班,作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学习单词;讲解课文,重点讲解语法点和知识点;做课后练习题。两个班的前测和后测都是采用相同的试题并且在相同时间进行的。在实验结束后,作者又对两个班进行了与实验前相同内容的调查。数据的收集是客观的。对数据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分析;2)对两个班的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检测从而检验两种截然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否有明显差异;3)对两个班前后测成绩分别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从而验证经过五个月实验后两个班级学生成绩是否都有提高。
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班学生在经过五个月的训练后,更多学生掌握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下的阅读技巧;实验班学生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的成绩;两个班在经过五个月的实验后学生成绩都有提高。
实验表明,通过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图式,在阅读前激活学生与文本匹配的图式,并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这些都可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教师通过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以图式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适应新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 图式 阅读技能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