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40历史学基础(我校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礼仪

【答案】大礼仪是指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熄继位,在立庙时,针对如何称呼生身父母而引起的争议。朱厚熄,庙号世宗,年号嘉靖,兴献王之子。世宗继位后,欲尊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是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的心意,提出“继统不继嗣”,主张仍以兴献王为父,追尊为帝,而以孝宗为皇伯考。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斗争的结果,杨廷和罢官。张璁成为内阁首辅。

,庙号“睿宗”,拊于太庙。大礼仪事件结束。 嘉靖十七年(1538)追尊皇考献皇帝(即兴献王)

2. 票拟

【答案】票拟又称票旨、条旨、票本、拟票、拟旨是指明朝内阁处理奏章的一种办法。内阁成立后,一切内外章奏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皇帝看过之后,便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叫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帝。

3. 弥兵之会

【答案】弥兵之会又称弥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问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弥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郡陵之战; 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 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4. 罢榷酤官

【答案】罢榷酤官是汉朝推行的一项官营商业政策。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行榷酒,即将酿酒业由官方垄断经营,郡国设榷酤官代办具体事务,酒利上缴中央,酒利是政府财

,即允许私营,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后,诏“罢榷酤官”

但私营须经申报,才能自酿自卖,政府则收取酒税,未经申报而私卖的仍旧禁止。

5. 儒家

【答案】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是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

,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和“仁义”

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

,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

,并认为“周礼”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

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6. 均输法

,武帝以孔仅【答案】均输法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垂,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的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的民夫,成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7. 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8.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二、单项选择题

9. 下列不是唐玄宗组织编撰的是( )。

A. 《群书四录》

B. 《大唐六典》

C. 《大唐开元礼》

D. 《唐会要》

【答案】D

【解析】《唐会要》是记载中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100卷,北宋王溥撰。

10.“元祐更化”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

A. 宋神宗

B. 宋理宗

C. 宋哲宗

D. 宋光宗

【答案】C

【解析】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其子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官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这在历史上称作“元祐更化”。

11.清代全国在籍人口首次超过4亿是在( )。

A. 康熙年间

B. 乾隆年间

C. 道光年间

D. 光绪年间

【答案】C

【解析】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人口申报数目大増,康熙五十三年为2462万丁,按丁数占人口20%计,约有1.23亿人。乾隆以后人口记录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达2亿;五十五年超过3亿;道光二十年(1840年)达4.13亿。乾嘉百年间

人口年增长率在0.6%左右,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高峰。此后步入近代,人口趋于停滞。

12.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

A. 后蜀

B. 北汉

C. 吴越

D. 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