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增权”

【答案】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2. 非干扰性研究

【答案】非干扰性研究是不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技术,工作对象不受研究过程和场景的影响而变化是其根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即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或比较分析、内容分析。

3. 督导

【答案】在录用新成员、承担新任务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对工作任务有深入而全面认识的机构领导者对其下属进行督导是必要的。督导的词义是指监督、控制和监视。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督导是机构中的行政人员为更好地完成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对被督导者的工作给予指导、协调、强化和评价的活动。督导是一个渗透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人际关系、工作规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活动。督导被认为是传道授业,它不但有助于社会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它具有行政、管理、教育和支持等功能。

4. 家长作风

【答案】家长作风是与法律实践相关联的,但是社会工作干预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社会工作历史的特定的时期,家长作风一直是受到倡导的,并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或行为。后来,由于社会期待家长角色应由社会机构来扮演,因此,个别社会工作者的这种家长式的行为就受到了挑战。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狄沃金说:“说到家长作风,我基本上把它理解为是对一个人行动自由的干预。有人为之辩护,说这种干预对被干预者的福社、美德、幸福、需求、利益或价值是绝对有好处的”。

韦利提出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

(1)对一个人自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

(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

(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不管怎样,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因为它可能由于对标准的定义问题而导致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人事的侵犯。

5. 助人自助

【答案】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日的以及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二、简答题

6. 简述危机介入的技术。

【答案】危机介入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中:

(1)开始阶段

①第1次会谈时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

②第二步要搞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然后,达成口头协议,把问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

③在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案主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案主的信任。

(2)中间阶段

①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人对案主的认识。

②让案主倾诉可以减低焦虑。然后,帮案主看看什么样的办法对解决问题有效。这时一工作者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学习怎样解决问题; 可以给案主布置作业,促使他改变思考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感觉和行动。

(3)结束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这时可以提醒案主结束工作关系的时候到了,与案主一起回顾已取得的进步,征询案主对今后生活的想法。

7. 简述社区工作中关系建立的技巧有哪些?

【答案】(1)与群众初步接触的技巧

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居民,首先是设法建立信任关系和引起谈话兴趣,所以要分层次地展开: ①介绍自己:工作者要准备一两段开场白,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取不同的自我介绍方式。 ②展开话题:在获得对方接纳或不拒绝的情况下,工作者要抓住时机,继续交谈使内容逐步转向正题。注意避开一些敏感的话题,从普通、容易回答的问题提问,话题要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再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由浅入深,也可运用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来展开话题。

③维持谈话:为了减少访问对象的疑虑并使其精神放松,应尽旱根据谈话的目标,继续谈话。此时谈话的方式也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尽可能地摸索居民的真实感受。工作者要用心聆听,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理解、提问、测试对象,体谅、周到地关心访问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情况,令其感受到温暖。

④初次接触不要太长,除非他有特殊的个人问题需要及时和深入了解,临别留下进一步联系的方式,鼓励他们主动联络工作者。

(2)与服务对象谈话的技巧

①选择访问的时间。目的不同,对象不同,选择的时间也应有所区别。

②准备话题,引导访问的开始。如提前了解访问对象的需要。可直接谈论对方的兴趣或展现工作者的吸引力,促使其继续对工作者发生兴趣。

③在谈话过程中要积极倾听,运用同理等技巧增强谈话的有效性。

(3)社区关系联络,建立形象的技巧

①工作者可以通过拜访社区的重要人物与社区机构人员,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宣传。 ②通过举办社区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吸引社区居民,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4)处理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的技巧

①了解这些组织的日的、任务、结构,组织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②注意关注组织内有影响的人士,表面人物与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是有分别的,要取得组织内有影响力的人员的信任。

③注意组织内的成员执行任务的表现、价值观和性格,通过观察找到哪些是工作者要接触、交往的成员。

④应为各部门、组织机构建立档案。

8. 简述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条件。

【答案】促使矫正观念和矫正社会工作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1)学术条件

这一时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都己经建立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使人们对犯罪的原因比以前有了更为科学和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罪犯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成为可能,从而为矫正社会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和知识来源并为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社会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