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8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1)法治、法制、人治、德治的含义:
①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②法制,又称为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国,是一个对法律存在目的的认识和信念,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③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
④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2)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②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③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④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3)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①法治就是国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极高无比。
②而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
德制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要看国家治理者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领导人,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法制主要是用法律的手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德制则是用思想道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在这个社会应以德制为主,但法制也是必不缺少的。应依法制国和依德制国相结合才行。
(4)法治与德治的区别
①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②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观?
【答案】(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几年,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②就业机制有待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
③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在就业问题上,一些人的就业观念仍然滞后,缺乏到基层和农村择业创业的积极性,或者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不符合实际。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即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更需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 ①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a.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职业活动不仅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奉献社
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
b.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人们在择业时应首先明确的。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鹜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c.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②大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a.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
b.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磨难多。因此,只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创业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勇于创业己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
c.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的问题上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各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3.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答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应做到: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有两面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4)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