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615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答案】(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就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景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④同仇敌汽,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汽,奋起反抗。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将其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即在新时期,要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结合起来,要将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要学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

2. 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答案】(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①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在青年时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②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青年人应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③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正如社会主义运动一样,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漫长的时间。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②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由的,而正是在曲折中前进才能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③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兴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巨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3.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1)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人的能动作用。

(2)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 a.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准则。

b.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谐、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c.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守法、维护法律权威和严格实施法律,弥补法律不健全时留下的空白,弥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②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a. 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国家职能的同时,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实际卜保证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

b. 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传播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也表达了对这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c. 当国家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吸收在法律中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时候,实际是确认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4.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答案】(1)维护法律权威的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①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法律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②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①推进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既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要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不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且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②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权威的树立,不仅依靠保障法律实施的国家强制力,更取决于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