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2.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4. 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发展。
5.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6.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
8.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如何?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使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
②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
③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2)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①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缔约国经济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分为五种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完全一体化。
③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这些方法对我们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有什么启示?
【答案】(1)立足历史发展规律揭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有机体不断前进的动力。
(2)在批判旧世界中预测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由历史发展自身来实现的,未来社会的状况正是根源于现实的,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作出深入的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3)对未来社会进行粗线条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不主张对未来社会作具体的描绘,而是把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