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805综合考试[语言1]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平仄

【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2. “不如早为之所”是___结构,“为”是___词。

【答案】双宾:动

【解析】“不如早为之所”意思是“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为,动词,在这里指“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3. 关于上古韵部,王力分____部,黄侃分____部。

【答案】30;28

【解析】关于上古韵部,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浩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二、名词解释

4. 《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5. 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

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6.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7. 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

,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

,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

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

,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

同。

8.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9. 三平调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三、分析题

10.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

例:解一一会意(从刀,判牛角)。

(1)陟一一

(2)末一一

(3)過一一

(4)题一一

(5)文一一

(6)字一一

(7)引一一

(8)徒一一

(9)超一一

(10)森一一

【答案】(1)陟一一会意(从阜从步)。

(2)末一一指事(从木,一在其上)。

(3)過一形声(从是局声)。

(4)题一一形声(从页是声)。

(5)文一一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6)字一一会意兼形声(从子在宀下,子亦聲)。

(7)引一一会意(从弓从丨)。

(8)徒一一形声(从辵土声)。

(9)超一一形声(从辵召声)。

(10)森一一会意(从林从木)。

11.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法。

(1)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2)大宛闻漠之饶才,欲通不得,见蹇,喜,问欲何之。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1)两个分句都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至谓语前,并紧跟宾语会有“之”或“是”来复指宾语。

(2)“何之”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置于谓语之前。

(3)“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需要前置于谓语之前。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12.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