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1945.1946年间《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就和战问题展开的两次交锋。

【答案】(1)1945年,随着国共两党军事冲突加剧,国统区新闻界围绕着和平民主还是内战独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1945年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社评,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并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事》的社论予以反驳。社论列举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破坏和谈协议的事实,说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在政治尚未民主化的时候,《大公报》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这正是它“大私”的表现。

(2)《大公报》在遭到反击、短暂沉默后,1946年又开始附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攻势。当年4月苏军撤出长春,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4月16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评,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在进攻中,“常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评》,针锋相对予以痛斥。社论指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用美国的枪炮杀自己的同胞,《大公报》从来没有说一句“可耻”。当人民军队发起自卫反击战时,《大公报》忽然说可耻了。《大公报》这样“替反动派开脱罪名”,进行“帮凶”甚至采用造谣手段,才真正是“残忍到极点,可耻到极点,’!

(3)在论战中,《新华日报》得到了群众和进步报刊的支持。这对于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自卫的方针,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

【答案】改革开放之初,有关新闻法规的建设也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先后就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制定、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条例,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1)1978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要大大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文章,作者之一是现在大家熟悉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文章回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权利受到践踏的情况,提出要制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自此开启了中国传媒法制建设的漫长历程。

(2)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历次“两会,,上,几乎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制定新闻法、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议案。1983年,经当时的人大委员长彭真批准,新闻立法正式启动。1984年年初由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以胡绩伟先生为首的新闻法起草组成立。

(3)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媒体管理也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新闻出版署的一项重要职责便是起草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经审定颁发后组织实施,制定关于新闻、出版管理的方针、政策,因此起草新闻法工作被划归新闻出版署操办。1988年,新闻出版署的起草组、上海的起草组以及新闻法研究室都写出了新闻法的文稿,这样在全国就有了三个新闻法文稿,在业界广泛征求意见。后来因为国内、国际事态的发展,新闻法的制定被无限搁置。

(4)关于《新闻法》的立法问题,大家在认识上还很不一致。新闻出版领域的法制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己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制体系。这主要是宪法、刑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管理条例、音像管理条例、互联网传播权的管理条例等,已经对新闻传播和出版做出了法律的规定,基本卜满足了当前行政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传媒事业正在发展,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新的技术,传媒也正在发展,它将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会对我们整个传播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还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不如先利用国家的其他法律、政府的管理条例,让新闻传播事业更加成熟、更加发展,在更加恰当的时期再来谈论相关的立法。

3.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答案】(i )报章文体的形成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口报》上运用,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己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2)报章文体的特点

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4. 剖析林彪关于新闻上作的言论。

【答案】“文革”中,林彪在公开场合频频露面,他的“指示”,报纸用作通栏标语,或在文章中用黑体字排出。在电视上,人们看见他手捧语录本,并且是唯一的紧跟者。

(1)林彪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101964年3月,林彪指示《解放军报》要用“全国胜语言”时说:“如果来稿中没有这种语言,编辑部审稿时要加上去。”他列举“一分为二”、“比学赶帮”为例。就是这个“加上去”曾几何时成为无中生有、“穿靴戴帽”的依据。这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痈疽。

②1967年1月林彪写信给《解放军报》职工,支持大字报,认为“乱不要紧”,“要内批外帮”,“在报社内部革命烈火烧得越旺越好”。《解放军报》的领导成员短期内几经更迭。

(2)评析林彪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

“文革”之初,林彪就注意抓报纸工作,多次作具体指示,还积极支持解放军报社内部造反。 ①他的讲话和文章,总要强调“高举”,称颂“天才”

这种名曰树人、实则树己的办法,一时影响极大。全国流行他的语言,人们甚至像他那样挥动语录书。在他和江青等人推波助澜下,形式主义浊流泛滥全国。有的报纸为了宣传林彪,竟歪曲历史,把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写成毛林会见,甚至朱德挑粮的扁担、箩筐也写成了林彪的旧物。

②讲空话、绝话是林彪的语言特点

“成绩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我们必须大破,不是小破,也不是中破”,“这是政治中的政治,灵魂中的灵魂,核心中的核心”,如此等等。有些新闻报道和文章,也受其感染,滥用最高级形容词,同义反复,虚张声势,败坏了新闻文风。

5. 论述台湾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台湾正规的新闻教育事业始于1951年。台湾的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大致情况如下:

(1)1951年,国民党军队的领导机关在台湾复兴岗创办政工干部学校。该校是一所大学性质的学校,学制4年。学校内设置有新闻组,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从事新闻工作及政工工作。

(2)195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在台北复校,并设置新闻研究所,这是台湾最早、最重要的新闻研究机构。

(3)1955年秋,“政大”又恢复设立新闻学系。以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私立辅仁大学等学校先后设置新闻学系,后均升格为新闻学院。

在这些大学新闻院系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是“政大”新闻学系。该系的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由刚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成归国的马星野等筹办。1943年抗战期间,在当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的擎划下,由中宣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合作,当时迁至重庆巴县的中央政治学校设立采用“哥大”模式的“新闻研究院”,董显光、曾虚白任正副院长,教授均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从美国选派,以训练高级国际宣传人才。该院共办两期,毕业生共计59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于1946年8月合并,改称“国立政治大学”,并于同年11月迁回南京原址,1949年前后停办。1954年夏初,“政大”在台北复校,设教育、政治、外交和新闻4个研究所,次年秋增设教育、政治、外交、新闻和边政等5个学系。1989年,“政大”成立传播学院,除包括原有的新闻研究所、新闻学系外,还包括广告学系和广播电视学系等。

(的台湾另一所富有特色的新闻教育学校是私立世界新闻传播学院。该院的前身是著名报人成舍我于1933年2月在北平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于8月10日停办,1942年春又在桂林恢复,改名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44年11月间桂林沦陷后再次停办。1952年冬成舍我由香港到台湾定居后,于1955年秋发起筹办世界新闻职业学校,1956年10月15日开学,成舍我自任校长。该校还在1957年创办8开小报《小世界》(周刊)、1958年创办世新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