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农村报道框架分析

关键词:农村报道,框架理论,《新农村》周刊

  摘要


农村问题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而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农村报道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农村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分析视角,力图从新闻产制的角度研究大众媒介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本文样本选取从《新农村》周刊创刊的2004年开始至2011年年底,运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从中筛选出与农村问题相关的报道。根据框架理论,从新闻材料的选择与重组两个方面研究农村报道的框架特征,前者包括形式和内容两类,细分为报道数量、报道方式、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地域和报道倾向等六个指标,后者则包括报道范畴和报道主题两个指标。经过分析发现,《新农村》周刊的农村报道框架比较符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定位,而与“为农民利益代言”的框架定位产生很大的偏离,在新闻材料的选择和重组上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且受到政策议程的深刻影响。
从新闻材料的选择来看,《新农村》周刊较为注重农村报道,反映农村问题;报道方式上以通讯和消息为主,但互动性栏目明显减少;《新农村》周刊在新闻来源的选择上呈现出“自我中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报道的视野和取向;消息来源上则倾向于“官方”意见,来自农民的声音非常微弱;在报道地域和报道倾向上,《新农村》周刊呈现出明显的偏颇,既不利于呈现全面的农村状况,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
从新闻材料的重组上看,《新农村》周刊侧重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反映,对文化和生态问题上关注不足,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偏向性;《新农村》周刊农村报道主题复杂多样,稳中有变,不同的主题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新闻材料的重组过程受到政策议程的重要影响,媒体框架与政策议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新农村》周刊充当着政策解读者与宣传者的角色,并且受到政策议程的影响较为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由于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新农村》周刊应继续加强农村报道;在报道农村问题时,《新农村》周刊应积极构建互动平台,注重读者意见反馈;在新闻来源的选择上应博采众长,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媒体的农村报道;同时,《新农村》周刊应该将目光转向基层,倾听普通农民的意见,体现农村的实际问题;此外在报道地域和报道倾向上应该更加注重均衡性,力图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农村全貌。
    新闻材料的重组方面,《新农村》周刊应该加强对农村文化和生态问题的关注,为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新农村》周刊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当好农民利益代言者的角色。此外,大众媒体在反映农村问题时,不应只满足于创办“三农”专刊,而更应注重增加在综合类媒体中“三农”报道的比重,从而能够反映出农村问题的真实状况。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大众媒体应该加快农村市场的开发,满足农村地区受众的信息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