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十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2. 棘轮效应
【答案】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 )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
,即卜去容易下来难。 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十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3. 滞胀与通货紧缩
【答案】(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同时并存情况下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经济状态超出了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范围。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不旱交替关系,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调整滞胀状态。
(2)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水平显著、持续地下降。
4. 内生增长理论
【答案】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根据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竟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 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5. 汇率制度
【答案】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仟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看,西方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即按照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此后,由于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各国相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采用了浮动汇率制。
二、简述题
6. 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为什么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是最常用的工具?
【答案】(1)影响货币供给的,一个是货币乘数:另一个是基础货币。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影响派生存款量; 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影响准备金; 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时,市场上基础货币量就会增加; 卖出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量就会减少。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①能按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
,在中央银行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可以轻易变动的)
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这些优点决定了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最常用的工具。
7. 什么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的“平力一根法则”?
【答案】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仅和收入有关,事实上和利率也有关,因为持有货币会失去利息收入,因而人们持有货币量对利率变化也不能没有反应。凯恩斯虽然也承认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但他把这种影响局限于投机需求上,而凯恩斯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需求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强调利率在决定交易需求的大小上也是重要的。这一研究成果就是交易需求的“平方根法则”。这一法则是由凯恩斯学派的鲍莫尔和托宾提出的。
为说明这一法则,可假定某人收入为Y ,且价格水平不变,如果他进行n 次交易,则他最初购买量为。由于期初公债持有量为而期末为零,所以公债平均持有量为。如果该时期利率为r ,则收益为。这样看来,似乎该消费者进行交易的次数就越多越好。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每次交易都要耗
费成本。例如,他要跑银行花时间,他要打电话花时间和电话费,他要给每次交易支付手续费。
现在假定每次交易耗的总成本为tc 。则n 次交易成本为ntc 。他要获得最大利益的话,其交易
次数必须是使收益和耗费的成本的差额为最大的次数。这一差额即利润是
最大值原理对n 求一阶导数,
得:即。 。因此,他平均的货币持有量为
。 ,
将上述。根据由于他平均的公债持有量为代入得
这就是货币交易需求的平方根法则。从这一法则可见,交易需求随收入和交易费用增加而增加,随利率提高而下降。
8. (1)假设资本使用者成本和实际工资是不变的。预期产出水平提高使得理想资本存量从K -1增加到了K*.请问为什么增加资本K*-K-1. 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可能实现?
(2)资本增量的滞后效应可以表示成, 值由哪些因素决定?
【答案】(1)资本扩充可能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分阶段进行,因为资本品生产部门的产能限制、经济产出增长的不确定性、对资本扩充的金融约束以及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预期等,都说明资本的增加不是一赋而就的。①资本扩充必须事先做好安排,订单必须先预订好,资本品部门可能还会余下一些未结订单; ②另外,在某些行业花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形成资本。因为预期销售量的不确定性,资本扩充还可能被推迟; ③没有企业想过度扩张,所以企业不大可能立即扩大产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