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反全球化运动现象论述全球化的二重性。

【答案】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一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但全球化同样会带来反面效应,进而导致了反全球化运动在一些地区的兴起。总体来说,全球化呈现明显的二重}h}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享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aVIF 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将其规则扩展到全部国际经济交往领域。

由上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有:

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之初,为实现工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它

们现实的资源享赋却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出现丁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成为传统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③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

目前世界贸易发展出现一个新特点,即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已经在一些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④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往往比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贫困人口不断下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有:

①资本流动的冲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入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②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③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2. 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和平均利润率下降?

【答案】(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而,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总价值中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递减,转化为生产资

料的部分则递增。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并且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3.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试述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等。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 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2)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