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中文系861语言学之现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谓词性词组

【答案】谓词性词组是指语法功能和谓词相同的词组。词组的功能是由它相当于哪类词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称为谓词性词组,通常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谓词性词组可以细分为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比如动宾词组“请他”,偏正词组“不来”,连谓词组“来帮助他”。

2. 偏旁

【答案】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偏旁由笔画构成,一个偏旁由一个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口”,“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3. 复句

【答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称作分句,复句中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用关联词语和语序来表达。根据分句的意义关系是否平等,复句又分作两大类: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联合复句又称等立复句、等立句、衡分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偏正复句又称偏正句、主从复句,是指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复句。

4. 通用汉字

【答案】通用汉字的范围比常用字大,它是指一个时期的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汉字信息处理所需要使用的汉字。现代汉语通用字则是指现代所需要使用的汉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专门用于古汉语的用字,也不包括专业用字。

5. 儿化韵

【答案】儿化韵是指汉语中儿化了的韵母。普通话的儿化韵不是主元音后加上一个[r],而整个韵母贯穿着卷舌色彩。即“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得韵母就是“儿化韵”。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只表不在念到“花”这个字音末尾的

元音时,随即同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6. 调值

【答案】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由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有两个语音特点:一是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 二是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描写调值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7. 修辞

【答案】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 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着力探讨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8. 次方言

【答案】次方言是方言的一个分支。汉语主要有一七种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在七大方言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即为次方言。例如官话方言下属的次方言有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它们都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如西南官话的古入声字归阳平,华北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而言,古入声字归入四声。

二、简答题

9. 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汉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 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一一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小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黑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⑥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

一车粪肥一车歌。

⑦好! 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答案】①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这是对偶,其中套用暗喻。

③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车轮滚动地哆嗦。”是拟人兼夸张,“长鞭甩碎空中雾”是拟物,“一车粪肥一车歌。”是拈连。

⑦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是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10.什么是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 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案】(1)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2)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3)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动宾式、偏正式和主谓式。

(4)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 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

(5)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①形式上:成语短小凝炼,多为四字结构; 谚语是一个固定的语句; 惯用语短小定型,大多为三字的动宾短语; 歇后语由“谜底”、“谜面”两个部分构成。

②结构上:成语结构凝固,不能任意创造; 惯用语成分之间可以适当插入其他成分; 歇后语可以根据表义的需要临时取材创造。

③意义上:成语含义丰富,一般浓缩了一句话或一个故事的意义; 谚语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富有哲理; 惯用语通俗有趣,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的联想; 歇后语“谜面”部分采用比喻或谐音的力法表述,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作出解释。

④风格上:成语庄重典雅、书面语气息浓厚; 谚语富含哲理,能在书面语、口语中自如地表达; 惯用语简明生动,口语色彩浓厚; 歇后语幽默活泼常见于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