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基础生物化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链(coding strand)。

【答案】编码链是指与模板链互补的那一条DNA 链,对于某一特定基因而言,DNA 分子中作为转录模板的那一条链称为模板链。编码链的碱基顺序与转录产物mRNA 的碱基顺序相对应(只是DNA 中的T 在RNA 中被U 取代)。

2. 同促效应。

【答案】同促效应是指底物分子本身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3. 限制酶图谱

【答案】限制酶图谱是指同一DNA 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 的结构进行分析。

4. transaminase 。

【答案】transaminase (转氨酶)是指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转氨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心肌、脑、肝、肾等动物组织以及绿豆芽中含量较高。转氨酶参与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

5. 蛋白质三级结构。

【答案】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成复杂的空间结构,包括肽链中一切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即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排列和组合的方式。维系三级结构的力有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另外二硫键在某些蛋白质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6. 中心法则。

【答案】中心法则是描述从一个基因到相应蛋白质的信息流的途径。遗传信息Pfc 存在DNA 中,DNA 通过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信息被拷贝或由DNA 转录成RNA , 然后RNA 翻译成多肽。另外,逆转录酶也可以以RNA 为模 板合成DNA 。

7. 异肽键。

【答案】异肽键(isopeptide bond)是指两个氨基酸通过侧链羧基或侧链氨基形成的肽键。

8. 蛋白聚糖。

【答案】蛋白聚糖是指由杂多糖与一个多肽链组成的杂化的大分子,多糖是分子的主要成分。

二、问答题

9. 简述Cech 及Altman 是如何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的。

【答案】1982年,美国的T.Cech 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 前体能够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自我加工、拼接,得到成熟的rRNA 。

1983年,SAtman 和Pace 实验室研宄RNaseP 时发现,将RNaseP 的蛋白质与RNA 分离,分别测定,发现蛋白质部分没有催化活性,而RNA 部分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

1986年,T.Cech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L19RNA 可以催化PolyC 的切割与连接。 10,假如膳食中含有丰富的丙氨酸但缺乏.

【答案】不会出现明显的

问是否会出现

,缺乏的现象为什么? 是非必需氨基酸,丙

缺乏现象,但会出现缺乏现象。因为

氨酸在转氨酶催化下与

酮戊二酸反应可生成为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即不能通

过其他氨基酸转化合成,必须由膳食供给。

11.测定酶活力时为什么要测定反应的初速度? 并且常以测定产物的增加量为宜?

【答案】在一般的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往往是过量的,测定初速度时,底物减少量占总量的极少部分,不易准 确检测,而产物则是从无到有,只要测定方法灵敏,就可准确测定。因此一般以测定产物的增量来表示酶促反应 速度较为合适。测初速度的另一个原因是避免产物的反馈抑制。

12.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预测它的三维结构,下面是一段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1)基于以上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将会在何处形成弯折(bend

)或转角(2)何处形成链内二硫键?

(3)假定此序列是一个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的一部分,指出以下氨基酸残基:D 、I 、T 、A 、Q 、K 的可能位置(在蛋白质的表面还是内部),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1)弯折(bend )最可能出现在7位和19位,即脯氨酸残基处,在顺式构象中的脯氨酸残基伴随着转角(turn )。

(2)在13位和24位的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可以形成二硫键。

(3)极性和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如D 、Q 、K 位于球状蛋白质分子的表面,而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如A 、I 位于球状蛋白质的分子内部。苏氨酸(T )虽然有极性,但是在水中极性接近零,所以它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和内部都可以发现。

13.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贮藏在葡萄糖中,计算光能利用率。

【答案】已知

葡萄糖

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为:

8个光量子。6个氧分子需6×8=48个光量子。形成1个氧分子需4个电子,以植物吸收700nm

还原

需能量:

光合作用光能利用率为

14.简述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答案】(1)血氨的来源包括:①氨基酸及胺分解产生的氨。②肠道吸收的氨包括肠道氨基酸被肠道细菌作用产生的氨和肠道尿素经肠道细菌脲素酶水解产生的氨。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是由谷氨酰胺酶水解谷氨酰胺产生。

(2)血氨的去路有:①合成尿素。②合成非必需氨基酸。③合成其他含N 化合物。

三、论述题

15.脂肪酸的氧化是如何被调控的?请解释机体为什么不在脂肪酸的活化和氧化步骤中选择一步反应作为调节位点?

【答案】脂肪酸氧化过程可概括为活化、转移、

氧化及最后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

并释放能量4个阶段。

存在下,由位于内质

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

活化的脂肪酸不仅为高能化合物,而且水

(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氧化首先须被活化,在网及线粒体外膜的脂酰

(2)脂酰故活化的脂酰

溶性增强,因此提高了代谢活性。

的转移:是在胞液中进行的,而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又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必须先进入线粒体才能氧化,但已知长链脂酰辅酶A 是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

要借助肉碱(

),即

羟基4-三甲基铵丁酸,而被转运入线

两者为同工酶。位于内膜外

这样原本位于胞液的脂

膜的,因此活化的脂酰侧的酶

促进脂酰

粒体内,

在线粒体内膜的外侧及内侧分别有肉碱脂酰转移酶

和酶内膜内侧,然后,

在酶催化下脂酰肉碱释放肉碱,后又转变为脂酰转运,而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进行氧化。

(3

)脂酰

的氧化:

脂酰

转化为脂酰肉碱,后者可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转位酶(或载体),转运到

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而被氧化分解。一般10个碳原子以下的活化脂肪酸不需经此途径

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脱

和1分子比原来

烃链的

碳原子间进行,最后碳被氧化成酰

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最后使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少了2个碳原子的脂酰基,故称为氧化。

因反应均在脂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