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何从测量学的角度理解信度的概念?
【答案】(1)信度的基本概念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个高质量的测验,对同样一组被试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不变。即信度指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使用同一测验
,对同一组被试实施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或者使用同一测验的不同版本)
(2)信度的测量学概念
从测量学的角度看,信度指测量结果所反映出的系统变异的程度,即指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实得变异数(实得方差)为误差变异数(误方差)。
2. 什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答案】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并且跟教学性质相同的我国外语教学界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例如,章兼中在《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1983)中说,“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与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应云天在《外语教学法》(新本,1997)第二章“外语教学法和相邻学科”中,同样谈到了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实际上匡外同行也持类似的看法。Stern (1983)认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参见束定芳、庄智象,1996
总之,“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是指教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科学,即揭示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科学。因此,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为什么?
【答案】(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学科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跨文
,,为真变异数(真方差)
化教学理论。它们的支撑理论分别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分别包括具有广泛支撑性的哲学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包含若干理沦研究的具体范围和方向。
(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条件
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的建立,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在学科理论基础中可以找到确定的支撑理论;
②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两个根本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包括“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理论体现;
③能够作为学科应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能够全面指导有关教学的应用研究。
总之,符合这三个条件,便有可能做到有内在联系、有来源、有应用价值,能指导教学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前后连贯、逻辑一致,简明周到、科学实用。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怎样教”这个核心问题。而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弄清学生“如何学”这两个基本问题。
5. 为什么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
【答案】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的交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多种学科及其研究成果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断从各相关学科中吸取有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在不断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及其理论体系,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2)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能够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有关学科及其理论,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赖以形成的基石,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因此,要开展和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不断吸收其有用的成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含量,增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6. 成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成人语言学习的生理器官已经成熟,智力发育健全,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其学习外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主要包括:
(1)能够充分概括和归纳语言材料。
(2)己有的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迁移作用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己经掌握了第一语言。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包括正迁移或负迁移。
(3)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要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7.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指什么?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主要是为课程定性、定位,阐述课程的一些基本的或主要的特点。
(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主要是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具体任务,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项目上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
(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主要是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技能、话题、知识等不同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
(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提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广泛适应性的方法。
(5)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是对测试原则、测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规范。课程规范一般还针对该课程的某个或某些具体教学单元提供参考教案。
8. 教学原则本身有哪些基本性质?
【答案】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或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或尝试等等,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评估测试等等。
教学原则具有如下一些基本性质: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具有时代性。
(2)教学原则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概括,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教学原则的提出都有其理论基础做背景,持不同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就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学原则应该体现一定的理论性。
(4)教学原则不仅应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段性,而且应该体现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针对性是教学原则的重要属性。
(5)层次性是教学原则系统的重要属性
人们从不同角度、为了不同目的,对整个教学工作和全部教学活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但显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基本要求”是有各自适用范围的,而并不同在一个层面上。
总之,教学原则的这些基本属性表明:人们可以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更新,而制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原则; 同时教学原则的确立也应该体现某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教学原则的制定尤其应该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