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艺术理论命题解答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2.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3. 浪漫主义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兴起。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唤醒精神和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

4.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二、简答题

5. 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案】以鲁迅为例,其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6.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1)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

(2)变慢,是指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7. 如何理解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答案】(1)文学活动的意义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美学意义。人类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其实讲的是人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人与对象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它能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含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体现。

换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创作活动,都是人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作活动方面来看,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一定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③人可以通过“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④通过文学创作和欣赏,人的本质力量可以让“人化的自然”尽情展现出来。

总之,文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8. 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案】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历史产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①定义及特征不同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

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自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②创作过程不同

现实型文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以夸张、虚构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丁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它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9. 结合具体作品与历史上的相关论述谈《诗经》与乐舞的文化关系。

【答案】《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藉以解读作为三代文明之高峰的周代文化的经典范本。《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诗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经》是周王朝的王朝乐歌集,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承载,其诞生之初就与乐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诗经》是周王朝乐歌表演与教育的底本,其与乐舞的密不可分源于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闺: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声也; 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现存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305篇皆可以入乐,而且绝大部分应该都配有舞蹈,6篇笙诗的存在则直接证明了《诗经》与乐舞的关系。关于《诗经》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了吴公了季礼观乐,鲁国乐下为之歌风诗和雅颂。

通过诗乐舞甲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一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305篇,无疑都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一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2)《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诗经》与音乐关系最典型的记载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礼观乐。季札对鲁国所表演的周乐一一进行了点评,都是从音乐角度进行的,如评《小雅》日:“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