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文学院)新闻评论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中按语

【答案】文中按语,是指与新闻报道或文章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插入文中,标上括号,附在新闻报道或文章某句话、某段文字的后面,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直截了当,灵活醒目,直接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2. 社评

【答案】社评是对当前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评沦,一般称为“社会时评”,属言论、杂文性质。它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该现象的看法,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其作者不限,可以是本报刊的编辑、记者,也可以是社会群众。

3. 时评

【答案】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时评的特征包括: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4. 编者按

【答案】编者按语是指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其显著特点是“立片言以居要”,目的在于画龙点睛,把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最精彩的、结沦性的意见点出来,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高宣传效果,常常被人们称为阅读报刊的“导游”。

5. 杂文

【答案】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6. 网络论坛

【答案】网络论坛是指网民以固定的非真实姓名自由地叙述某些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意见交换的基于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言论空间。在这个虚拟的言论空间里有着匿名的形式、广泛的自由和相同的兴趣。网络论坛言论所受的限制较小,其言论表达式最活跃的言论方式,最容易形成某种舆论。

7. 以理说事

【答案】以理说事,是指先针对社会出现的一般现象进行理论的阐述,接着以事例或数据对所论之理进行印证。这个理要说清楚,它可以是独立的,不依赖其他的东西而存在。我们所列事实是对它的补充,能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它的认识。此刻的事实一定要为主题服务,还要符合评论所阐述理论的要求。不能道理上说的是这个意思,而事实反映的又是一个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8. “配”评论

【答案】“配”评论,是指为配合某一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撰写的言论。无论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以及编者按、编后,它们都常常依托新闻报道发表。新闻事实是否值得配评论取决于它是不是有值得评论的价值,当新闻报道触及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包含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在内时,就值得配写评论。

9.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一篇评论给人们的信息量大,它的价值就大; 反之就小。信息量大的选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花大气力去做,把它做好; 信息量小的选题,应考虑是否去做,花多大的气力去做。

10.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明显。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它的草根性和民主性。它是来自人民、为人民的草根评论,广大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评论的发布、传播、交流的过程,成为评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己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新闻评论的体裁和样式。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闻述评的发展源流。

【答案】新闻述评的发展源流如下:

(1)早期报刊的“政论时代”

报刊的观点性内容多,事实性内容少,政论性报刊往往以综合栏目的形式,摘录、组织外电、

外报新闻以补充事实性信息的缺项。

由“直录公犊,剪抄报章”,到“夹叙夹议,独见匠心”,是当时纪事栏目编辑业务进化的一个标志。这种形式本身,已经有“述评”的特点。

(2)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

①《新青年》一创刊就推出“国外大事记”和“国内大事记”。

②这是综述型的大事记,选择较精,着力较多,一般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认识和概括,照顾到事件的源流、背景,而不再带有早期期刊记事中那种信息堆积或简单加和的形迹。

③其认识性因素明显加强。

(3)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

①《每周评论》继承了《新青年》的经验,并把“国外大事述评”与“国内大事述评”置于一版首要位置。

②这两个纪事栏目是有系统的纪事,不仅事件选择较精,而且可以看出是写作者把各种相关信息读通、打通后讲述的,其中的“评”,正是这种打通了来讲“事”的一种手段。

③一种在叙事中体现的见识,作为判断而言,它们一般是属于事实判断,但偶尔也进人到价值判断。

(4)1924年由国闻通讯社主办的《国闻周报》创刊

《国闻周报》“1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己经具有自己独立报道资源,是形式发展得很完备的新闻述评形式。

12.怎么理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夕、“辞达而理举”的古训?

【答案】(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的古训是指文章要文笔生动优美,既有高屋建领、气势磅礴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也不拒绝活泼。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内容应丰富而有独创性,其形式也应生动活泼。这样传播真理才能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

(2)就新闻评论而言,要使之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除要有新思想、新观点外,还必须在改进写作方法、提高引导艺术上下功夫,在增强新闻评论的文采上见实效。新闻评论要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不能把评论的严肃性和生动性对立起来,将评论写得干巴巴,索然无味。

13.怎样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结构有变化、有波澜?

【答案】(1)“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比画家不大喜欢画比较单调的平原一样,高山、大海则不一样,有高低、有起伏、有层次、有激荡,气象万千,变幻无常,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涉足的地方。就文章而言,要犹如山川、波澜起伏、变化有致,而不是四平八稳,平铺直叙。

新闻评论,就其内容而言,具有结构波澜起伏的内在条件。因为任何一篇评论,无非是提倡一种东西,反对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对立面,没有反面意见,就无辩论的必要。古往今来一些好的论辩性文章,无不在文气(即结构)上表现其各自不一的特色:或清朗,或奔泻,或遒劲,或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