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之新闻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牌报

【答案】牌报(或是旗报)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的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木牌上(称牌报),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牌报常用来发布有关战争、社会动荡等方面的消息,是我国古时常用的消息发布、鼓动宣传的形式之一。

2. 宣传者

【答案】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3. 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 ,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研究至今经历了四代范式的变迁。第一代研究将大众媒介视为“下九流”的“带菌者,,,媒介素养是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第三代范式的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第四代范式的内涵则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足。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民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和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4. IPTV

【答案】网络电视(InteractProtocolTV )是指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 )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IPTV 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因此也被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上网的个人电脑; 通过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国内IPTV 发展还远未成熟,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5. 媒介生态环境

【答案】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

媒介的生态环境。

6. 社长负责制

【答案】社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报社工作。一般而言,社长更多负责具体业务,党委书记分管党委、人事和纪律监督。总编辑负责每日的报纸出版; 总经理负责广告和其他经营、财务收入; 秘书长管理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对外联络。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目前,各报业集团和南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多采用这一模式。

7. 纯新闻

【答案】纯新闻(StraightNewsReport )又称客观性报道,指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它是西方各国报纸常用的新闻表现形式。

8.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简答题

9. 简析“作为框架的新闻”。

【答案】“框架”是指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 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在这里,框架是指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诊释规则。

但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框架有双重含义: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

皮亚杰的“基模”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

10.如何理解我国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答案】(1)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

①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表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②新时期党性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①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②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只有按照党性原则,我们的新闻工作才有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分清是非,才会有正确的立场。

③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党的新闻事业的威信,首先来自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威信,来自党的新闻部门忠实地传播中央的声音。因此,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只有依靠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的新闻事业要发扬战斗作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必须按照党性原则,紧紧地依靠各级党组织。

④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界限的最主要标准是党性原则,防止、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最锐利的武器一也是党性原则。

⑤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我国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且我国的新闻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过程中,要使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必须加强党性。

(3)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①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表现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