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二) .. 14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三) .. 27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四) .. 40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五) .. 50

一、单选题

1.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

A. “不言之教”

B. “以法为教”

C. “兴利除害”

D. “化性起伪”

【答案】A

2. 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

A. 五经博士

B. 视学制度

C. 博士弟子制

D. 察举制

【答案】C

3. 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列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得寸进尺”

C. “入乡随俗”

D. “吃小亏占大便宜”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桑代克“效果律”基本观点的把握情况。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 反之,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简言之,满意的结果会促使学习者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其放弃某一行为,“得寸进尺”就是因结果满意而使个体积极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的典型表征。对于题目题干的正确理解是很重要的,这道题还同样考查了对选项的理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 诸子百家中,以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著称的是( )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C

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

A. 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 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答案】D

【解析】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义务所做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法规;②遵守学院管理制度;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⑤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6.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

A. 张之洞

B. 康有为

C. 蔡元培

D. 晏阳初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尤其是对其“尚自然”“展个性”思想的掌握程度。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他明确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即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教育者不要事先有个固定的办法,去约束受教育者,这道题

,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如,的关键是理解“毋宁”理解了这个词,这道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另外,

蔡元培就主张培养有个性的人。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7.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

A. 课程日标的主导作用

B. 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 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拎

D.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日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

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己选择出来的日标进行筛选; 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日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而,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8. 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

A. 进士

B. 秀才

C. 孝廉

D. 举人

【答案】C

9. 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 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 CIPP 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改革服务。

10.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