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透析(dialysis )。

【答案】透析是指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2. 两用代谢途径。

【答案】两用代谢途径是指既可用于代谢物分解,又可用于合成的代谢途径,往往是物质代谢间的枢纽。如三羧酸循环,既是糖脂蛋白质彻底氧化的最后途径,又可为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所需碳骨架和能量。

3. 无规卷曲。

【答案】无规卷曲,又称卷曲(coil ),是指在蛋白质中,没有一定规则,结构比较松散的一些肽段的结构。

4. 异促效应。

【答案】异促效应是指非底物分子的调节物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5.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nutrition value of protein)。

【答案】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是指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含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若体内所需的氨基酸的种类和量越多,则蛋白质营养价值越高。

6. 氮平衡。

【答案】氮平衡是一种氮的收支平衡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每天从食物中以蛋白质形式摄入的总氮量与排出氮的量相当,基本上没有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储存,这种收支平衡的现象称为“氮平衡”。

7. 维生素

【答案】维生素是机体所需要的微量有机化合物,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因而需要从膳食中获取,维生素通过衍生为辅酶和激素实现对代谢的调节。

8.

转移核糖核酸

【答案】转移核糖核酸是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 。tRNA 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 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二、问答题

9.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可以测定DNA 碱基有差异,但合成的蛋白质序列无变化,说明原因。

【答案】差异可能为非编码区或内含子;编码区差异可能由于密码子简并性。

10.为什么细胞使用【答案】

细胞使用

(细胞内的浓度是(细胞内的浓度是

)而不是使用(细胞内的浓度为(细胞内的浓度为)作为第二信使? )而不是使用

作为第二信使是因为钙离子浓度非常低,只要有少量的钙离子的进入就可以造成它的

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钠离子浓度变化就相对不敏感。这样使用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就容易准确地传递信息。举例:如果你的银行账户本来只有1元钱,但它增加到2元的时候,你的财富尽增加了100%; 而如果你本来有1000元的话,当同样增加1元后,你的财富只增加了0.1%。

11.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案】(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4)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大分子性质,如不能通过半透膜、可以电泳等;

(5)酶同其他蛋白质一样是两性电解质,并有一定的等电点。总之,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与其他已知的蛋白质有着相同的理化性质,所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12.已知某蛋白质由二条肽链组成。你是否能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用来判断二条肽链之间是以共价键相连的,还是以非共价键相连的。

【答案】判断二条肽链之间是否以共价键相连,就是判断是否有链间二硫键。测定蛋白质中二硫键的经典方法是对角线电泳。此方法先是用专一性适中的蛋白质水解酶,将蛋白质降解为若干片段。随后进行二维纸电泳,在第 一向电泳后,用挥发性的还原剂处理,然后进行第二向电泳(电泳条件与第一向相同)。经显色后,在对角线上 的肽段均不含有二硫键,而偏离对角线的肽

段是形成二硫键的肽段,测定有关肽段的氨基酸组成,即能确定蛋白 质肽链中二硫键配对的情况。

13.在体外进行DNA 复制实验时,如果将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 与T7 DNA保温20min 以后,加入大量T3 DNA。如果改用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II 取代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 进行上述实验,则得到的主要是T7 DNA。请解释原因。

【答案】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 和DNA 聚合酶III 的进行性不同,前者只有后者高达500000 nt。进行性低意味着DNA 聚合酶I 在催化DNA 复制过程中很容易与模板解离,进行性高则意味着DNA 聚合酶III 可以 在模板上连续合成更长的DNA 。使用DNA 聚合酶I 进行实验时,因为它的进行性低,合成一小段DNA 以后, 就与原来的T7 DNA模板解离,在加入大量的

T3 DNA以后,DNA 聚合酶I 很难与原来的模板结合,反而更容易与量多的T3 DNA结合,复制T3 DNA,于是被合成的DNA 主要是T3 DNA; 使用DNA 聚合酶III 进行实验时, 因为它的进行性极高,故在有限的时间内,DNA 聚合酶III 几乎不会离开原来的模板T7 DNA,即使加入的T3 DNA 量再多,对原来的T7DNA 复制也没有影响,因此最后合成的DNA 主要是T7DNA 。

14.脊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DNA

上的胞嘧啶经常被甲基化形成在相同的细胞内,发现有一种专门的能够识别错配G-T 碱基对并将它们修复为正常的G-C 碱基对的修复系统。你认为这种系统存在于 含有5-甲基胞嘧啶的DNA 的细胞中有什么样的合理性?

【答案】5-甲基胞嘧啶可自发地发生脱氨基作用而转变成T 。如果这种情况在细胞中发生,则原来正常的G-C 碱基对就变成了错配的G-T 碱基对。假如这种错配的碱基对得不到纠正,则经过一轮DNA 复制,原来的G-C 碱 基对有可能转变为A-T 碱基对。如果细胞内有一种专门的能够识别错配G-T 碱基对并将它们修复为正常的G-C 碱基对的修复系统,则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5.别构酶有何特性?

【答案】(1)变构酶一般都含2个以上亚基,亚基在结构上及功能上可相同或不同。

(2)变构酶的分子中一般有两种与功能相关的部位,即调节部位和催化部位,二者在空间上分开,可在同一亚基或不同亚基上。

(3)每个酶分子可结合一个以上的配体(包括底物,效应剂,激活剂,抑制剂),理论上结合底物和效应剂的最大数目同分别与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数目一致。

(4)配体和酶蛋白的不同部位相结合时,可在底物-底物,效应剂-底物和效应剂-效应剂之间发生协同效应,此效应可是正协同也可是负协同,其中同促效应以正协同居多。

(5)协同效应可用动力学图来鉴别,可用协同系数大于1、小于1或等于1表示。

(6)别构酶因其协同效应,因而动力学曲线为S 形(正协同效应),而非双曲线或是表观双曲线(负协同效应)不符合米氏方程。

(7)别构酶出现协同效应的机制,可以是酶和配体结合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增加或降低了酶和下一分子配体的亲和力。

16.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有哪些常用方法?

【答案】常用的方法有:(1)磷酸钙共沉淀法,用沉淀磷酸离子和DNA , 沉积在细胞质膜上的DNA 被细胞吸收,可能是通过吞嗤作用;(2) DEAD 葡聚糖(DE-AE-dextron )或聚阳离子(polycation )法,它能结合DNA 并促使细胞吸收;(3)脂质体(liposome )法,利用类脂经超声波、机械搅拌等处理,形成双脂层小囊泡, 将DNA 溶液包裹在内,它通过与细胞质膜融合而使DNA 进入细胞;(4)脂质转染法,用人工合成的阳离子类 脂与DNA 形成复合性,借助类脂穿过质膜而将DNA 导入细胞内;(5)电穿孔法,在脉冲高压电场作用下质膜 瞬间被击穿,DNA 得以进入细胞,细胞膜随即修复正常;(6)显微注射法,对哺乳动物受精卵等较大的细胞,